索  引  号 TS0011212154541-1/2023-02021 文件类别 发展规划 其他政策
发布机构 泰山区人民政府 发文文号 泰山政字〔2022〕7号
有效性 有效 成文日期 2022-12-27
泰山政字〔2022〕7号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22-12-27 信息来源: 泰山区人民政府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区直有关单位:

《泰安市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已经2022年区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7日  


泰安市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2021-2035年)


泰安市泰山区水利局

山东农业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

2022年12月

 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长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等需求越来越迫切。水网是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泰山区是泰安市委、市政府驻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委、区政府着眼泰山区发展新阶段,明确提出“当标杆、作表率,打造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奋力推动黄河战略、新旧动能转换等中央和省、市重大任务、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水利信息化等重点任务,系统实施了一批水利工程,治水格局加快重塑,工程体系全面升级,治理机制不断优化,成功创建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但对照高标准保障水安全、高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维护水生态健康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从泰山区现状和实际出发,根据中央、省、市部署要求,按照“蓄排结合、旱涝兼治,库河相联、城乡一体,统筹调度、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快编制《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并推进实施。以水网功能协同为特征,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泰山区水网工程体系,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增强,水生态环境改善,水网数字化水平提高,为提升泰城首位度、推进泰山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基础 1

1.1 基本情况 1

1.2 发展成就 9

1.3 形势需求 11

1.4 水资源平衡分析 13

第二章 总体要求 28

2.1 指导思想 28

2.2 基本原则 28

2.3 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29

2.4 规划目标 29

2.5 规划依据 33

2.6 规划主要任务 35

第三章 总体布局 36

3.1 规划思路 36

3.2 规划布局 36

3.3 与国家级、省级、市级水网布局衔接 39

第四章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42

4.1 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42

4.2 实施引调水工程建设 45

4.3 加强区域水系连通 46

4.4 推进调蓄工程建设 47

4.5 完善城乡供水体系 49

4.6 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50

4.7 加大非常规水利用 51

4.8 强化水资源科学调度 51

第五章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53

5.1 加强骨干河流治理 53

5.2 常态化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53

5.3 实施山洪灾害防治 53

5.4 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54

第六章 强化河湖生态保护修复 56

6.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56

6.2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56

6.3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57

6.4 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试点 57

第七章 加强数字水网建设 59

7.1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 59

7.2 加快推进互联互通云网体系建设 60

7.3 完善数据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 60

7.4 全面提升拓展业务应用建设 62

第八章 推进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 65

8.1 推进安全发展 65

8.2 推动绿色发展 65

8.3 统筹融合发展 66

8.4 完善体制机制 67

第九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68

9.1 投资估算 68

9.2分期实施意见 68

第十章 保障措施 74

10.1 加强组织领导 74

10.2 突出规划引领 74

10.3 强化要素保障 74

10.4 加强科技支撑 74

10.5 加强宣传引导 74



第一章 规划基础

1.1 基本情况

1.1.1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泰山区位于鲁中山区中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是泰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泰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与泰山风景名胜区交界,东、西两面与岱岳区接壤,南与徂徕山汶河风景名胜区相连,现辖财源、岱庙、泰前、上高、徐家楼5个街道办事处,省庄、邱家店2个镇,75个社区、115个行政村,管辖面积204.50km2。


图1.1-1    泰山区地理位置图

(2)地形概况

泰山区地处泰(安)莱(芜)向斜盆地的西部边缘,北依泰山,南濒大汶河,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北部为泰山风景名胜区,山峦起伏,高山幽谷,海拔200m以上。西南部地形起伏,海拔170m~200m。东南部为大汶河冲洪积平原,地形较为平坦,海拔120m上下。中部为泰山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120m~200m,向南至大汶河逐渐降低为116m,自然地形坡降为6︒,全区山丘区占8%,山前平原占75%,滨河平原占17%。


图1.1-2    泰山区高程分析图

(3)水文气象

泰山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降水量775.50mm,70%左右集中在汛期;最大年1964年降水量1665.8mm,最小年降水量1989年466.2mm,极值比3.57;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2.9℃。冬春季以西北风为主,夏秋季以东南风为主,平均风速2.7m/s。年均日照时数2793小时,年总辐射量121.58千卡/cm2。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491.4mm,水面蒸发量为762.2mm。年均无霜期196天,最长可达241天,最短为161天,最大冻土层厚度46cm。

(4)河流水系

泰山区境内河流属黄河流域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14条,分别为:大汶河、瀛汶河、石汶河、泮汶河、芝田河、明堂河、梳洗河、三里河、唐庄河、双龙河、箭杆河、卸甲河、泉沟河、七里河。

1)大汶河

大汶河发源于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台子村,自源头至莱芜丈八丘村为山谷河道,向西流经葫芦山水库,里辛河、辛庄河汇入后进入泰莱平原,从邱家店镇渐汶河村东南石汶河和瀛汶河汇入后进入泰山区境内,沿邱家店镇与徂徕镇的交界线向西南流,南纳淘河,北汇芝田河,至旧县村西南出境,流域面积8944km2,泰山区段大汶河河长9.45km。

2)瀛汶河

瀛汶河发源于章丘市南部山区的池凉泉,沿高山峡谷南流,穿长城岭(古齐鲁长城)进入莱芜区北境。迂回于群山之中,至雪野水库与通天河汇合南流,自山口村出山,进入泰莱平原,沿泰山南麓流向西南,穿泰莱公路及辛泰铁路,至刘家疃与石汶河合流,至渐汶河村南汇入大汶河,流域面积1331km2,全长87km,其中泰山区段长1.6km。

3)石汶河

石汶河主要汇集泰山东北面,长城岭以南山区诸水,分东西两源,东源起自莱芜后关,西源起于泰山主峰西北的牛栏口,总河长50km,总流域面积350km2,以东支砚池河为主流,自源头沿山谷西流,至上港村进入境内,纳入北来上港村河后,转向南流,到砚池河村入黄前水库,河长32km。西支为麻塔河,自源头流向东南,至大津口转向东流,在宋家庄村汇入黄前水库,水库以上流域面积292km2。水库以下河道流向东南,至邱家店镇刘家疃村,先汇瀛汶河,后汇大汶河,流域面积354km2,全长49km,其中泰山区段长3.4km。

4)泮汶河

泮汶河发源于泰山西麓桃花峪,至郑家庄出山后,经大河水库,再东南流,至泰城南王庄入泰山区境,先后纳入三里河、奈河、梳洗河、明堂河等支流,在夏家庄以东出境入岱岳区,在东子店入大汶河,流域面积379km2,河长44km,其中泰山区段长5.9km。

5)芝田河

芝田河起源于大津口乡李家泉,沿山谷东南流,注入刘家庄水库。水库以下,顺谷而行,在海洼村东转向南流,渐入泰莱平原。过芝田村沿指挥庄村转向东南,至邱家店镇栗林村,南流至居岭庄以东汇入大汶河,流域面积92.1km2,河长24km,其中泰山区段长20km。

6)明堂河

明堂河起源于泰山顶之东峪,沿谷东下,出谷口东南流,至梨园村大直沟汇入,下注安家林水库。水库以下,转向南流,经东西谢过城村和汉明堂故址南下,至许家埠以南出境入岱岳区,在东夏村南汇入大汶河,流域面积51.9km2,河长25km,其中泰山区段长14.8km。

7)梳洗河

梳洗河发源于泰山前面的中天门下山谷中,河水顺山势而下,经王母池出泰山,穿过东关、胜利中学,在泰煤机厂南唐庄河支流汇入,流经宁家结庄,在宅子东侧双龙河汇入,至刑家寨村东南汇入泮汶河,流域面积26km2,河道河长13.9km。

8)三里河

三里河发源于天外村西侧,流经财源街道,泰山大街以北段为暗渠,下游于王庄村入七里河,河道长2.9km,流域面积4.35km2。

9)唐庄河

唐庄河发源于泰前街道三合村,流经泰前街道、岱庙街道、上高街道,在上高街道范家灌庄村汇入梳洗河,河道长3.6km,流域面积5.4km2。

10)双龙河

双龙河发源于泰前街道上峪村,流经泰前街道、上高街道,在徐家楼街道宅子村东汇入梳洗河,河道长8.8km,流域面积22.5km2。

11)箭杆河

箭杆河发源于泰山,流经泰前街道、岱庙街道,在岱庙街道丽景社区汇入胜利渠,流域面积2.6km2,河道全长3.2km,其中泰山区段河长1.8km。

12)卸甲河

卸甲河发源于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前镇孟家庄村,自省庄镇孛家店村入境,流经省庄镇、邱家店镇,在邱家店镇徐家庄村汇入芝田河,流域面积45.5km2,河道全长20.18km,其中泰山区段河长5.9km。

13)泉沟河

泉沟河发源于邱家店镇宋官村,流经邱家店镇,在邱家店镇孙家庄村入大汶河,流域面积14.1km2,干流全长5.8km。

14)七里河

七里河发源于泰山傲徕峰,南穿泰辛铁路、泰山大街、灵山大街,在泮河大街王家庄村南汇入泮汶河,流域面积21.7km2,河道全长6.76km,其中泰山区河段长4.86km。

表1.1-1    泰山区现有河道基本情况统计表

序号

河道名称

河流类别

河道全长

流域面积km2

泰山区段河长(km)

1

大汶河

省级河流

249

8944

9.45

2

瀛汶河

市级河流

87

1331

1.6

3

石汶河

市级河流

49

354

3.4

4

泮汶河

市级河流

44

379

5.9

5

芝田河

县级河流

24

92.1

20

6

明堂河

县级河流

25

51.9

14.8

7

梳洗河

县级河流

13.9

26

13.9

8

七里河

县级河流

6.76

21.7

4.86

9

三里河

县级河流

2.9

4.35

2.9

10

唐庄河

县级河流

3.6

5.4

3.6

11

双龙河

县级河流

8.8

22.5

8.8

12

箭杆河

县级河流

3.2

2.6

1.8

13

泉沟河

镇级河流

5.8

14.11

5.8

14

卸甲河

县级河流

20.18

45.5

5.9


合计


543.14


102.71


图1.1-3    泰山区河湖水系图

2.社会经济

根据泰山区2020年统计年鉴,泰山区现辖财源、岱庙、泰前、上高、徐家楼5个街道办事处,省庄、邱家店2个镇,75个社区、115个行政村,总人口80.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01万人,农村人口8.24万人。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3.7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2.9:29.5:67.6调整为2020年的1.8:27.2: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3.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894元,年均增长6.4%,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60元,年均增长7.9%,“两个收入”增幅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3.水利工程

(1)水库、塘坝现状

现有小型水库7座,兴利库容878.85万m3;其中小(1)型水库2座,兴利库容795万m3;小(2)型水库5座,兴利库容83.85万m3;塘坝49座;拦水闸(坝)45座。现状水库情况见表1.1-2。

表1.1-2    现有水库工程统计表

序号

乡(镇)

水库名称

所在河流

流域面积(km2)

多年平均径流量(万m³)

总库容(万m³)

兴利库容(万m³)

1

省庄镇

刘家庄水库

芝田河

18.5

462.5

657.89

460

2

泰前街道

安家林水库

明堂河

20

560

717

335

3

泰前街道

光石凉水库

双龙河

1.28

25.6

11.51

8.8

4

省庄镇

大河峪水库

芝田河

1.48

40

60.15

41.7

5

省庄镇

青山水库

芝田河

2.76

55.2

33.76

18

6

省庄镇

拐子沟水库

芝田河

0.40

17

13.34

8.5

7

省庄镇

北孙水库

芝田河

0.67

13.6

11.66

6.85

合计



45.09

1173.9

1505.31

878.85

(2)城乡供水工程现状

1)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基本情况

泰城城区水源主要由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构成,地表水源有黄前水库、彩山水库、小安门水库;地下水源为旧县水源地。

旧县水源地:1982年建成一期工程,供水能力2万m3/d;1988年建成二期工程,共凿井17眼,其中8眼向泰城供水,供水能力为5万m3/d。由于连年超采,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发生了一系列不良地质现象。黄前水库供水后,旧县水源地城市供水量已逐步缩减,2005年以后成为泰城供水备用水源地。

表1.1-3    现状供水水库一览表

序号

水库名称

位置

流域面积(km2)

总库容

(万m3)

兴利库容(万m3)

可供水量(万m3/年)

1

黄前水库

黄前镇

292.0

8248

5913

4100.0

2

彩山水库

化马湾乡

37.5

1686

1055.8

427.3

3

小安门水库

祝阳镇

36.3

1964

1380

400.0

2)城区供水工程

泰安市中心城区供水水厂共4座,分别为三合水厂、南关水厂、徂汶水厂、山口水厂,总设计规模23万m3/d。泰安市城区多水源的供水管网形成环状网进行供水,供水管网总长度1293km(管径DN100及以上)。


表1.1-4    现状供水水厂情况统计表

序号

水厂名称

水源类型

设计规模(万m3/d)

备注

1

三合水厂

黄前水库

10

现状

2

南关水厂

旧县水源地

5

现状

3

徂汶水厂

旧县水源地、彩山水库

3

现状

4

山口水厂

黄前水库、小安门水库

5

现状

合计



23


3)污水及再生水工程

泰安市现有污水处理厂4座,清源水务第一污水处理厂、清源水务第二污水处理厂、泰安嘉诚水质净化有限公司(第三污水厂)及第四污水处理厂,计污水处理能力32万m3/d。

第一污水厂污水处理能力5万m3/d,再生水厂冬季向泰安瑞通地热有限公司供水,其余出水排放至泮汶河;第二污水厂污水处理能力12万m3/d,再生水厂为国家能源泰安热电有限公司供水;第三污水厂污水处理能力3万m3/d,出水排入明堂河;第四污水厂污水处理能力12万m3/d,其中6万m3/d的出水排入泮汶河人工湿地公园作生态补水。

表1.1-5    现状污水厂、再生水厂统计表

序号

再生水厂名称

污水处理规模(万m3/d)

再生水回用规模(万m3/d)

回用途径

1

第一污水厂再生水厂

5

2

泰安瑞通地热有限公司供水

2

第二污水厂再生水厂

12

3.5

国家能源泰安热电有限公司供水

3

第三污水厂再生水厂

3

/


4

第四污水厂再生水厂

12

6

泮汶河人工湿地公园生态补水


合计

32

11.5


4)农村供水工程

泰山区共有行政村115个,其中城市管网延伸供水67个村,规模化供水厂(泰山玉泉供水中心)供水28个村,单村集中供水16个村,单村集中供水点4个村。泰前街道共10个村,均并入城市自来水管网;上高街道共20个村,其中16个村接入城市自来水管网,4个村为单村供水;徐家楼街道共12个村,均接入了城市自来水管网;省庄镇共37个村,其中29个村接入了城市自来水管网,4个村实行单村供水,4个村实行集中供水点;邱家店镇共36个村,其中28个村接入玉泉水厂管网,8个村实行单村供水。农村供水现状见表1.1-7。

玉泉水厂位于邱家店镇埠阳庄村,设计水源井2眼,上水量分别为140m3/h和80m3/h。目前为附近28个村3.84万人供水,由泰山区玉泉供水中心管理。

表1.1-6    农村供水工程现状一览表

序号

乡镇

涉农行政村(个)

纳入城市管网(个)

规模化供水(个)

单村供水(个)

集中供水点(个)

1

泰前街道

10

10




2

上高街道

20

16


4


3

徐家楼街道

12

12




4

省庄镇

37

29


4

4

5

邱家店镇

36


28

8


合计

115

67

28

16

4

1.2 发展成就

泰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工作决策部署,立足长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水利发展规划,持续增加投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区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提高,先后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达标区、落实国家节水行动表现突出集体等荣誉,水利建设成就显著,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1.2.1 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

泰山区实施了大汶河防洪治理工程(一期、二期)、瀛汶河、石汶河防洪治理工程,芝田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了刘家庄水库、大河峪水库、拐子沟水库、光石凉水库、北孙水库、青山水库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维修加固塘坝8座,大汶河、泮汶河重点河段达到50年一遇,其他中小河流重点河段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实施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建设和山洪沟治理,建立健全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群测群防体系;全区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蓄泄兼筹的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近几年,接连经受住了“温比亚”“利奇马”等强台风严峻考验,有效应对2013~2016年的30年未遇严重干旱。

1.2.2 水资源配置体系不断优化

泰山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开发利用困难,地表水供水量占供水总量的6.19%,外调水供水量占供水总量55.52%,外调水依赖程度较高,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十年来,先后建成大汶河埠阳庄坝、瀛汶河刘家疃拦河蓄水工程等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开展了取用水专项治理,实现了企业用水量实时上传、实时预警,完成65个村农业灌溉自备井取水许可办理。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用水总量指标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27,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11%和17%。

1.2.3水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泰山区水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出现稳中向好趋势。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了梳洗河、芝田河、明堂河、泮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了北沟、凤凰山、安家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完成11.2km2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改善了河道水系生态环境,建设了一批水生态工程。全区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全部消除劣Ⅴ类。

1.2.4水利信息化体系初具规模

依托上级主管部门建设的平台,泰山区初步实现了防汛抗旱、取用水监测计量、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等多个业务信息化应用,建设了区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运用了全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服务平台、水利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水利通信网络实现了区、街道镇两级业务网全覆盖。水利数据横向可与应急、自然资源、环境和气象等外部单位共享,纵向可与市水利局数据共享和交换,同时支持向社会公众提供数据服务,水利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得到全面提高。

1.2.5水利管理调度体系不断健全

泰山区坚持规划引领,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90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累计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15件,更换取水许可证17件,吊销取水许可证26件;水资源税征收数额逐年递增,累计完成征收3129万元。启动实施了国家节水行动,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区”,大力推进高效合同节水和节水机关建设,促进了全社会集约节约用水。

全区用水总量、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GDP用水量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内。紧紧围绕监测预警、防洪调度和技术支撑三大职能,坚持以责任化落实为基础,把责任落细落实到水旱灾害防御的全过程、各领域,全面建立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依法管水治水全面深入,构建起水利“大监管”工作格局。

1.3 形势需求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泰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黄河战略、文旅融合、城市提升、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泰山区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围绕“各项工作当标杆、作表率,打造首善之区”的目标,突出“项目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优化环境、共同富裕”6项重点任务,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区战略、黄河战略等重大战略落实落地,迫切需要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加快构建泰山区现代水网,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均衡配置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用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要求。泰山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剧烈,2~4年连丰连枯交替,年内天然径流量70~80%集中在汛期,缺乏建设大型控制性枢纽工程的地形条件,造成区域旱涝灾害频繁。当前,全区水资源配置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外调水依赖程度高,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不足;二是地表水利用率低,有潜力可挖,泰山区尚有600万m3引汶指标未利用,安家林、刘家庄等水库具备扩容挖潜、联网供水的条件;三是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不完善,北部山区、南部沿汶河平原区水资源调配工程网络尚未建成;四是节水能力有待提高,城乡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省内、国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节水水平有待提升。五是全市规划年用水指标大幅调减,根据《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通知》,泰安市2025年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量总指标较2020年下降2.85亿m3,泰山区规划年用水指标有被调减的可能,规划年水资源指标调减与全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的增加产生矛盾,因此,泰山区迫切需要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保障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泰山区现代水网,是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更高标准保障水安全的迫切要求。泰山区基本构建起以大汶河主轴为依托,以瀛汶河和石汶河、卸甲河、芝田河、明堂河、梳洗河、双龙河、泉沟河、泮汶河为片区骨干排水河道的防洪减灾体系,但受地形条件和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泰山区易受区域强降雨、山洪灾害等威胁。区内塘坝和50km2以下的河道还未系统治理,雨水情、工情监测能力不足,洪水测报、调度及抗洪抢险决策指挥的水网数字化体系还有待完善。

加快构建泰山区现代水网,是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建设美丽河湖、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必然要求。泰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和水文化体系初步建立,但部分河道尚存在水系萎缩、功能衰减的情况,尚未集中成片治理,天然水系保护力度有待加强,河湖生态廊道不够连续,水系廊道网络尚不成体系,骨干河道郊区段生态廊道建设稍滞后,滩地岸坡绿化结构单一。泰前、省庄等北部山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整体河流、水库、塘坝堤岸水文化、水景观建设仍然较为滞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品质有待提升。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水质维护改善等面临挑战,迫切需要系统谋划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1.4 水资源平衡分析

1.4.1水资源禀赋

泰山区水资源禀赋情况参照《第三次泰安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中相关成果。

(1)降水量

泰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75.50mm,保证率50%、75%、95%的年降水量详见表1.4-1。

表1.4-1    泰山区降水量特征值统计分析表(单位:mm)

多年平均值

不同保证率设计值

50%

75%

95%

775.50

752.5

608.5

436.3

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上多集中在汛期6~9月份,多年平均汛期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9.8%~77.0%。降水量年际变化比较明显,丰枯年份交替出现,历年年最大与年最小降水量相差近3.57倍。

(2)水资源量

1)地表水资源量

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591.03万m3,保证率50%、75%、95%时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3672.82万m3、1951.19万m3、573.88万m3,详见表1.4-2。

表1.4-2    泰山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成果表

计算面积

(km2)

多年平均

(万m3)

不同保证率地表水资源量(万m3)

50%

75%

95%

204.5

4591.03

3672.82

1951.19

573.88

2)地下水资源量

泰山区多年地下水资源量为3184.50万m3。

3)水资源总量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484.07万m3,不同频率特征值详见表1.4-3。

表1.4-3    泰山区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表

计算面积

(km2)

多年平均

(万m3)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量总量(万m3)

50%

75%

95%

204.5

7484.07

6624.15

4895.91

3518.60

(3)水资源可利用量

泰山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2249.60万m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2388.40万m3,扣除重复计算量,全区水资源可利用量4346.52万m3,其中水资源可利用率58.0%,低于全省68.9%水平。

表1.4-4    泰山区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成果表    单位:万m3

功能区

多年平均

(万m3)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可利用量(万m3)

50%

75%

95%

泰山区

4346.52

3954.89

3104.68

2429.80

(4)水资源基本特点

1)当地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偏低

泰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75.50m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4591.03万m3,地下水资源量3184.50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484.07万m3。泰山区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93.26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65%,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7.10%。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将更加紧张,供需矛盾更为尖锐。

2)水资源量年际、年内变化大,开发利用难度大

泰山区降水量、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很大,存在着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出现现象,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出现也十分明显,最长的连丰、连枯期为4年。水资源的年内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的降水量约有3/4集中在汛期,全年的天然径流量70%~80%集中在汛期,特别是7、8月份又占汛期径流量的60%~70%。泰山区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剧烈这一特点,是造成泰山区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很大困难。

3)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密切

泰山区内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密切,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基本一致,从山地丘陵向平原汇集,在山丘区,除降水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外,以风化裂隙水、岩溶裂隙水、孔隙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为主要形式,通过河流断层构造,地表、地下发生水力联系,前者补给后者,后者排泄前者;在平原地区,分布着冲洪积砂砾层孔隙水,补给来源除降雨入渗外,还包括河谷地表水补给。

4)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低,供水依赖外调水源

泰山区当地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低,主要供水水源均为外调水,供水对外调水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应对特殊干旱和连续干旱能力较弱。

1.4.2 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1)水资源现状利用情况

根据《泰安市水资源公报》,2020年泰山区供水总量7242.33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447.98万m3,占供水总量的6.19%;地下水供水量1943.50万m3,占供水总量的26.84%;再生水供水量830.0万m3,占供水总量的11.46%;外调水为黄前水库和旧县地下水水源,黄前水库供水量3194.50万m3,旧县地下水供水量826.35万m3,外调水占供水总量的55.52%。

表1.4-5    2020年泰山区用水结构分析表   单位:万m3

地表水供水量

地下水供水量

其他水源

外调水

总供水量

447.98

1943.50

830.00

4020.85

7242.33



图1.4-1    现状供水结构图

2020年泰山区用水总量7242.33万m3;用水结构中,生活用水2692.42万m3,占总用水量的37%;工业用水1648.36万m3,占总用水量的23%;第三产业用水1849.43万m3,占总用水量的26%;农业用水量727.01万m3,占总用水量的10%;生态与环境补水325.11万m3,占总用水量的4%。

表1.4-6    2020年泰山区用水结构分析表   水量单位:万m3

生活用水

工业用水

第三产业

农业用水

生态与环境补水

总用水量

2692.42

1648.36

1849.43

727.01

325.11

7242.33



图1.4-2    现状用水结构图

(2)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020年,泰山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仅为9.76%,地下水开采率为61.0%,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为31.95%,现状年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外调水源为黄前水库、旧县地下水,其中黄前水库为地表水源。

从用水结构图看,现状年生活用水是泰山区第一用水大户,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37%;其次为第三产业用水、工业用水,用水量分别占26%、23%。今后一段时期,在提高生活、工业、第三产业、农业等各部门用水效率的同时,优化水资源配置,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当地地表水、雨洪资源及非常规水源尤为重要。

1.4.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4.3.1 现状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现状年可供水量分析

泰山区现状供水水源主要包括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源、外调水等。

1)地表水

泰山区共建有小型水库7座、塘坝49座;拦河闸坝45处。小型水库、塘坝的可供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兴利库容和年来水量的大小,通过计算水库的拦蓄能力求得水库来水量、复蓄系数,综合考虑蒸发渗漏损失,得到各种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可供水量。拦河闸坝、提水工程的可供水量由不同保证率的引水量求得。

经计算,现状工程格局下,地表水50%、75%、95%保证率下年供水量分别为1419.12万m3、747.38万m3、331.99万m3。

2)地下水

地下水供水量以现状年地下水实际供水量计,2020泰山区地下水供水量为1943.50万m3。

3)非常规水源

非常规水源主要包括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再生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现状年泰山区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为830.0万m3。

4)外调水

外调水源为黄前水库和旧县地下水水源,现状年黄前水库供水量3194.50万m3,旧县地下水供水量826.35万m3,外调水源年供水量4020.85万m3。

5)现状总供水量

经分析,现状年50%、75%、95%保证率下可供水总量分别为8213.47万m3、7541.73万m3、7126.34万m3。泰山区现状年可供水量见表1.4-7。

表1.4-7    泰山区现状年(2020年)可供水量成果表    单位:万m3

地表水

地下水

非常规水源

外调水

可供水量

50%

75%

95%

50%

75%

95%

1419.12

747.38

331.99

1943.50

830.00

4020.85

8213.47

7541.73

7126.34

(2)现状年需水量分析

1)生活需水

生活需水包括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生活需水两部分。现状年泰山区总人口为80.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01万人,农村人口8.24万人。现状年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分别为95L/d、65L/d,城镇、农村生活需水量分别为2496.89万m3、195.53万m3。

2)农业需水

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需水和林牧渔畜业需水两部分,其中农田灌溉需水分水浇地、菜田需水;林牧渔业需水分林果地灌溉、牲畜用水、鱼塘补水等。现状年泰山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2.19万亩,其中菜田0.38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6627,50%、75%(95%)保证率下水浇地灌溉定额分别为150.90m3/亩、165.99m3/亩;50%、75%(95%)保证率下菜地灌溉定额分别为196.17m3/亩、211.26m3/亩。根据现状年水浇地、菜田灌溉定额及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50%、75%(95%)保证率农田灌溉需水量分别为347.67万m3、380.72万m3。

现状年林果地灌溉面积2.49万亩,鱼塘0.05万亩,大牲畜0.5万头、大牲畜1.74万头、家禽62.20只。林果灌溉需水定额为135.81m3/亩;鱼塘需水定额为260m3/亩;大牲畜需水定额为40L/头·d、小牲畜需水定额为15L/头·d、家禽需水定额为0.5L/只·d。现状年林牧渔畜业需水量为379.34万m3。

3)工业及建筑业需水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60m3/万元,工业年需水量为1291.15万m3。建筑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7m3/万元,建筑业年需水量为357.21万m3。

4)第三产业需水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6.26亿元,综合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5.5m3/万元,年需水量为1849.43万m3。

5)生态需水

生态环境需水主要包括城镇绿地建设需水量、城镇河湖补水量、城镇环境卫生需水、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补水等。泰山区现状年生态需水量为325.11万m3。

6)现状总需水量

经分析,现状年50%、75%(95%)总需水量分别为7242.33万m3、7275.38万m3。泰山区现状年需水量分析成果见表1.4-9。

(3)现状年水资源供需分析

根据以上现状年供水量及需水量分析成果,进行现状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详见表1.4-10。现状年特枯水年份(95%保证率)缺水149.03万m3,缺水率分别为2.09%。

1.4.3.2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1)人口和城镇化

根据《泰山区统计年鉴》(2020年),2020年泰山区总人口80.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01万人,农村人口8.24万人,城镇化率为89.70%,人口自然增长率4.72‰。根据统计年鉴,充分考虑国家生育政策,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生育意愿等,结合《泰安市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预测规划2025年、203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0‰、4.5‰,2025年、2035年城镇化率分别提高至90.0%、91.0%。经预测,规划年2025年总人口为81.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68万人,农村人口8.19万人;规划年2035年总人口为85.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92万人,农村人口7.71万人。

2)农业发展指标

根据《泰山区统计年鉴》(2020年)、《泰山区水资源公报》(2020年),泰山区菜地灌溉面积增长率按近期5.0%、远期3.0%考虑,规划期内耕地面积维持不变;林果地灌溉面积增长率按0.9%考虑,大、小牲畜和家禽增长率按0.7%考虑。预测规划2025年泰山区水浇地面积1.71万亩,菜地面积0.48万亩,林果地灌溉面积2.60万亩,大牲畜0.52万头,小牲畜1.8头,家禽64.41万只;规划2035年泰山区水浇地面积1.54万亩,菜地面积0.65万亩,林果地灌溉面积2.72万亩,大牲畜0.56万头,小牲畜1.93万头,家禽69.06万只。



表1.4-8   泰山区现状年(2020年)社会经济成果统计表

人口(万人)

GDP(亿元)

农田灌溉(万亩)

林牧渔畜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农村人口

一产

二产

三产

总计

水浇地

菜田

林果地(万亩)

鱼塘

(万亩)

牲畜(万头)

工业

建筑业

大牲畜

小牲畜

80.25

72.01

8.24

8.63

77.78

51.03

336.26

473.70

1.81

0.38

2.49

0.05

0.50

1.74

表1.4-9    泰山区现状年(2020年)需水量成果表    单位:万m3

生活需水量

合计

(万m3)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需水量(万m3)

生态需水量(万m3)

需水总量(万m3)

城镇生活需水量(万m3)

农村生活需水量(万m3)

农田灌溉需水量

(万m3)

林牧渔业灌溉需水量(万m3)

牲畜需水量

(万m3)

工业需水量(万m3)

建筑业需水量(万m3)

50%

75%(95%)

林果灌溉

鱼塘补水

50%

75%(95%)

2496.89

195.53

2692.42

347.67

380.72

338.16

13

28.18

1291.15

357.21

1849.43

325.11

7242.33

7275.38

表1.4-10    泰山区现状年(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表

可供水量总计(万m3)

需水量(万m3)

余缺水量(万m3)

缺水率

50%

75%

95%

50%

75%

95%

50%

75%

95%

50%

75%

95%

8213.47

7541.73

7126.34

7242.33

7275.38

7275.38

971.14

266.35

-149.03

11.82%

3.53%

-2.09%



3)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根据《泰山区统计年鉴》、《泰安市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工业增加值综合考虑泰山区近年工业实际发展情况并结合发改委规划发展预测分析,确定2021~2025年、2025~2035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按5.0%、5.5%进行预测。泰山区规划水平年社会经济指标预测成果见表1.4-11。

(2)需水量预测

根据泰山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提出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考虑节水措施、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调整、人口控制、城市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预测不同水平年生产、生活、生态等各用水部门的需水量。

1)生活需水

预测规划年2025年、2035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分别为l10L/·d、115L/人·d,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分别为70L/人·d、75L/人·d,经计算2025年、2035年生活需水量分别为2958.27万m3、3270.70万m3。

2)农业需水

规划年通过采取农艺节水措施、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减少农田灌溉水量。2025年、2035年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663、0.7;50%、75%(95%)保证率下水浇地灌溉定额2025年分别为150.83m3/亩、165.91m3/亩,2035年分别为:142.86m3/亩、157.14m3/亩;50%、75%(95%)保证率下菜地灌溉定额2025年分别为196.08m3/亩、211.16m3/亩,2035年分别为185.71m3/亩、200.00m3/亩。预测50%保证率2025年、2035年农田灌溉需水量分别为352.26万m3、340.79万m3;75%(95%)保证率2025年、2035年农田灌溉需水量分别为385.29万m3、372.08万m3。

泰山区林果地2025年、2035年灌溉需水定额分别为150.83m3/亩、150.00m3/亩。鱼塘2025年、2035年需水定额分别为2035年为:290m3/亩、310m3/亩。大牲畜、小牲畜、家禽需水定额分别为40L/头·d、15L/头·d、0.5L/只·d。2025年、2035年林牧渔畜业需水量分别为436.45万m3、408.51万m3。

3)工业及建筑业需水

工业需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业发展情况、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断提高,在现有节水力度下,单位工业增加值需水量将不断下降。经分析预测规划年2025年、2035年区域内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14.94m3/万元、14.19m3/万元;建筑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6m3/万元、4m3/万元。则规划年2025年、2035年工业需水量分别为1483.08万m3、2406.14万m3,建筑业需水量分别为390.77万m3、445.00万m3。

4)第三产业需水

预测规划年2025年、2035年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5.0m3/万元、4.80m3/万元,第三产业需水量分别为2145.81万m3、3518.74万m3。

5)生态需水

预测规划年2025年、2035年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分别为494.50万m3、692.10万m3。

经分析,规划年2025年、2035年50%保证率该区域总需水量分别为8470.32万m3、11339.73万m3,75%(95%)保证率该区域总需水量分别为8503.35万m3、11371.01万m3,详见表1.4-12。

由以上规划水平年需水预测成果可知,由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原因,泰山区规划年全社会总需水量呈缓慢增长态势,其中农业需水量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



表1.4-11    泰山区规划年水平社会经济指标预测成果

规划年

人口(万人)

GDP(亿元)

农田灌溉(万亩)

林牧渔畜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农村人口

一产

二产

三产

总计

水浇地

菜田

林果地(万亩)

鱼塘

牲畜(万头)

工业

建筑业

(万亩)

大牲畜

小牲畜

2025

81.87

73.68

8.19

11.01

99.27

65.13

429.16

604.57

1.71

0.48

2.60

0.05

0.52

1.80

2035

85.63

77.92

7.71

18.81

169.57

111.25

733.07

1032.70

1.54

0.65

2.72

0.05

0.56

1.93

表1.4-12    泰山区规划水平年需水量预测表    单位:万m3

规划年

生活需水量

合计

(万m3)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态需水量(万m3)

需水总量(万m3)

城镇生活需水量(万m3)

农村生活需水量(万m3)

农田灌溉需水量

(万m3)

林牧渔业灌溉需水量(万m3)

牲畜需水量(万m3)

工业需水量(万m3)

建筑业需水量(万m3)

需水量(万m3)

50%

75%(95%)

林果灌溉

鱼塘补水

50%

75%(95%)

2025

2958.27

209.17

3167.44

352.26

385.29

392.77

14.5

29.18

1483.08

390.77

2145.81

494.50

8470.32

8503.35

2035

3270.70

210.96

3481.66

340.79

372.08

408.51

15.5

31.29

2406.14

445.00

3518.74

692.10

11339.73

11371.01



(3)供水预测

可供水量预测充分考虑技术经济因素,根据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计算。分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及非常规水、外调水。

1)当地地表水

2023~2025年期间泰山区规划新建饮马河、东沟河拦蓄综合治理,亓家滩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泰山区2026~2035年规划新建大汶河生态拦河坝,大河峪水系、安家庄水系、上峪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新建凤凰岭、饲马峪、西沟、沙家岭4座塘坝,实施安家林水库、刘家庄水库、大河峪水库、青山水库增容工程。

地表水可供水量的计算同现状年。经计算,规划年2025年、2035年区域内地表水50%保证率可供水量分别为1457.82万m3、2005.27万m3,75%保证率可供水量分别为786.08万m3、1207.85万m3,95%保证率可供水量分别为370.69万m3、493.97万m3。

2)地下水

规划年地下水供水量采用多年平均可开采量2388.40万m3。

3)非常规水源

根据泰山区不同水平年工业及城市废污水排放情况、污水集中处理回用建设情况等,预测污水处理回用量。

2023~2025年规划扩建第二污水厂再生水厂,供水规模由3.5万m3/d扩至6万m3/d;新建第三污水厂再生水厂,供水规模达到2万m3/d。泰山区共建成集雨设施69处,主要工程形式为蓄水池、集雨窖;2025~2035年结合拦蓄工程、小流域治理新建拦河坝、谷坊、蓄水池等集雨设施。

经测算,2025年、2035年非常规水年均供水量分别为1162.00万m3、1626.80万m3。

4)外调水

规划年外调水源主要有黄前水库、小安门水库、彩山水库、旧县地下水水源。预测2025年黄前水库、小安门水库、旧县地下水水源联合向泰城供水4140.85万m3,2035年黄前水库、小安门水库、彩山水库、旧县地下水水源联合向泰城供水4240.85万m3。

5)总供水量

规划年泰山区地表水及非常规水源供水量及供水比例均不断增加,地下水供水量虽维持不变,供水比例却不断下降,这是泰山区供水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结果。规划水平年总供水量成果见表1.4-13。

表1.4-13    泰山区规划水平年总供水量成果表    单位:万m3

年份

地表水

地下水

非常规水源

外调水

年可供水量

50%

75%

95%

50%

75%

95%

2025

1457.82

786.08

370.69

2388.40

1162.00

4140.85

9149.07

8477.33

8061.94

2035

2005.27

1207.85

493.97

2388.40

1626.80

4240.85

10261.32

9463.90

8750.02

(4)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规划年通过实施开源节流并举,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用水效率、科学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大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实施多种水源的综合利用和配置,提高水资源保证率。根据以上规划年供水量及需水量分析成果,进行规划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详见表1.4-14。

规划年2025年枯水年份(75%保证率)、特枯水年份(95%保证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缺水率分别为0.31%、5.48%。规划年2035年平水年(50%保证率)、枯水年份(75%保证率)、特枯水年份(95%保证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缺水率分别为10.51%、20.15%、29.95%。

(5)二次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山东境内黄河及所属支流水量分配暨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和《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市引黄(干流)分配指标的批复》(泰政字[2021]38号),泰安市引黄水量指标共12100万m3/a,其中泰安市城区(泰山区、岱岳区)5000万m3/a。根据需水预测分析,2025年、2035年泰山区引黄水量均为1000万m3。

根据《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规划需调水量的报告》确定,泰安市引江水量1.6亿m3,其中泰山区2035年引江水量2700万m3。

考虑外调引黄河水量、引江水量后,2025年、2035年50%、75%、95%保证率均能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并有富余水量,详见成果见表1.4-15。


表1.4-14    泰山区规划水平年一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表

规划年

可供水量(万m3)

需水量(万m3)

余缺水量(万m3)

缺水率

50%

75%

95%

50%

75%

95%

50%

75%

95%

50%

75%

95%

2025

9149.07

8477.33

8061.94

8470.32

8503.35

8503.35

678.75

-26.02

-441.40

7.42%

-0.31%

-5.48%

2035

10261.32

9463.90

8750.02

11339.73

11371.01

11371.01

-1078.41

-1907.12

-2621.00

-10.51%

-20.15%

-29.95%


表1.4-15    泰山区规划水平年二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表

规划年

可供水量总计(万m3)

需水量(万m3)

余缺水量(万m3)

缺水率

50%

75%

95%

50%

75%

95%

50%

75%

95%

50%

75%

95%

2025

10149.07

9477.33

9061.94

8470.32

8503.35

8503.35

1678.75

973.98

558.60

16.54%

10.28%

6.16%

2035

13961.32

13163.90

12450.02

11339.73

11371.01

11371.01

2621.59

1792.88

1079.00

18.78%

13.62%

8.67%



1.4.3.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结论

(1)从现状年供需成果看,全区平水年、枯水年可实现基本平衡,特枯水年缺水149.03万m3,缺水率分别为2.09%。

(2)规划年通过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逐步淘汰高耗水行业、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需水量;同时实施新建拦蓄工程、水库增容等工程措施,增加可供水量。经分析计算,规划年2025年枯水年、特枯水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缺水率分别为0.31%、5.48%。规划年2035年平水年、枯水年、特枯水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缺水率分别为10.51%、20.15%、29.95%。

(3)考虑外调引黄水、引江水水量,进行二次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泰山区2025年、2035年50%、75%、95%保证率均能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并有富余水量。

1.4.3.4 水资源配置方案分析

规划年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前提下优化水资源配置,根据总量控制、有效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协调性及优水优用的基本原则,把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外调水和引黄、引江水五类供水水源合理地分配给城镇居民生活、农村居民生活、工业、第三产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六类用水户。

根据各水源和各用水户的地理分布,以及水源与用水户之间的工程情况,按照先生活、再生产的供水先后次序进行分配指标。在供水结构上,首先挖潜当地水资源,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用水效率,其次加大再生水利用量,最后引用外调水,实施多种水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

根据泰山区供水格局,当地地表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当地地下水优先用于农村生活用水,其次作为企业生产、农田灌溉用水;外调水指黄前水库、小安门水库、彩山水库供水、旧县地下水,引黄水、引江水主要用于城镇居民生活、农村居民生活、工业、第三产业用水。非常规水主要作为热电回用水和生态用水。



第二章 总体要求

2.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锚定“当标杆、做表率、争当首善之区”目标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与省级、市级水网互联互通,形成市、区两级水网协同布局。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水安全普惠共享,全面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落实水网建设“最后一公里”,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2.2 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人水和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水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供水、防洪、水生态等问题,不断提高现代水网建设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促进水网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节水优先,空间均衡。充分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坚持先节水后调水,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充分挖掘节水潜力,全面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进一步优化水网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推动高质量发展。

(3)系统谋划,科学论证。坚持系统化、协同化、绿色化、智能化定位,统筹水资源配置、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与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充分衔接,兼顾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强各类水工程协同调度和不同层级水网协调衔接,实现全区水网“一张图”。科学论证工程任务规模及设计标准,优化工程总体布局。推动传统水利与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运维数字化升级,提升水网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4)防控风险,保障安全。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现代水网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水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和能力建设,提升现代水网的网络化、系统化水平,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水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害,实现由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由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

2.3 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规划范围:泰山区辖财源、岱庙、泰前、上高、徐家楼5个街道办事处,省庄、邱家店2个镇,规划面积204.50km2。

现状水平年:2020年;

规划水平年:近期2025年,远期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4 规划目标

2.4.1 近期目标

到2025年,全区水网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本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升,重点防洪薄弱环节基本消除,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网数字化水平有效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节水供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8503.35万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6%、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3;城乡集中供水建立双水源或多水源供水保障网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城乡供水一体化率99%,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162.0万m3。

——防洪减灾。重要河道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防洪保护区、重点河段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水库、塘坝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高,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河道)达标率达到91%以上。

——水生态保护。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平方公里,全区水土保持率达到85%以上;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目标基本确定、生态流量(水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名录的河流湖泊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达到100%以上,重点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达到66.67%,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数字水网。全面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扩大监测范围,完善监测要素与内容,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重要河湖水文监测站覆盖率100%,水库雨水情自动监测覆盖率100%。建立水网数据融合共享体系,打通行业壁垒,实现水网数据集中储存、共享交换。充分融合现有业务系统,形成以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为核心的业务应用平台,全面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改革创新。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全面提升,水利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水利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市、区两级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基本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水利治理体制机制。

2.4.2 中期目标

到2035年,“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泰山区现代水网基本建成,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全面完善,防洪保安工程全面达标,水生态环境美丽健康,水网智能化调控全面实现,水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系统完备。区级水网实现全覆盖,与省级水网、市级水网协同融合,形成互联互通、丰枯调剂、有序循环的水流网络,发挥防洪、供水、灌溉、生态等综合效益。

——安全可靠。水网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水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城乡防洪排涝、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和主要农村河道标准内洪水得到有效防御,5级及以上河湖堤防(河道)达标率超过95%,有效应对特大洪水、干旱灾害以及突发水安全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集约高效。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规模效益大幅提升,全区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5年分别下降10%、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626.80万m3。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更加凸显,人口、经济、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基本适应。

——绿色智能。基本实现水利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行全过程全周期绿色化,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9平方公里,全区水土保持率超过90%,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超过95%,全区水网信息化、数字化和精细化调度水平明显提升。

——循环通畅。河湖水系水流连通性显著提高,骨干河道及中小河流水流畅通,泄洪、排水、输水和循环利用能力明显增强。

——调控有序。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提升,全区水网骨干工程联合调度、丰枯调剂,有序调蓄河道径流,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挥综合效益。


表2-1    现代水网建设主要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1

水网覆盖率

%

-

[50.70]

[62.60]

2

用水总量控制

万m3

[≤7242.33]

[≤8503.35]

[≤11371.01]

3

新增供水能力

万m3

-

1038.7

4247.45

4

供水安全系数

-

[1.04]

[1.15]

[1.16]

5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55

60

6

非常规水利用量

万m3

[830]

[1162]

[1626.80]

7

城乡供水一体化率

%

[61.14]

[99]

[99]

8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6627

0.663

0.7

9

5级以上堤防(河道)达标率

%

[88]

[91]

[95]

10

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 66.67 ]

[66.67]

完成省分解任务

11

水土保持率

%

[80]

[85]

[90]

12

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

%

-

[85]

[95]

注:1.指标带[ ]为期末达到数,其余为累计数。

2. 水网覆盖范围是指引黄河、长江、水库等供水工程覆盖范围占全区的比例。

3. 用水总量控制、水土保持率等指标为暂定指标,最终以市政府批准下达目标为准。

4. 新增供水能力是指新增的当地地表水及外调水供水能力。

5. 供水安全系数是指有效供水能力(不含地下水超采与河道生态用水量)与供水量的比值。

6. 堤防(河道)达标率是指5级及以上堤防(河道)长度中达标堤防(河道)长度占比。

7. 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是指区域引调水工程、水库、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等重点水利工程实现数字化的比例。

2.4.3 远景目标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河湖长久安澜、水生态健康稳定、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相适应的高质量、现代化的泰山区水网体系,省市县三级水网高效协同融合,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的水利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需求,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2.5 规划依据

2.5.1 主要法律 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

2.5.2 有关技术规范及技术标准

(1)《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2015);

(2)《防洪标准》(GB50201-2014);

(3)《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

(4)《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规程》(SL613-2013);

(5)《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

(6)《防洪规划编制规程》(SL669-2014);

(7)《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2015);

(8)《区域供水规划导则》(SL726-2015);

(9)《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2008);

(10)其它有关的规程规范。

2.5.3 有关规划文件及技术资料

(1)《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水利部,2021年12月);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10月);

(3)《山东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2022年);

(4)《关于加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的决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2022年);

(5)《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2);

(6)《山东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山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

(7)《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黄河河务局2021年12月);

(8)《山东省“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泰安市人民政府,2022年);

(9)《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泰安市人民政府,2022年);

(10)《泰安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12年)》(泰安市人民政府,2012年);

(11)《泰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泰安市人民政府印发,2015年);

(12)《泰安市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泰安市人民政府,2018年);

(13)《泰安市“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14)《中共泰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15)《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

(16)《泰安市水利局“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17)《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泰山区人民政府,2021年);

(18)《泰山区“十四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19)其他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文件、规范标准。

2.6 规划主要任务

水网工程体系由“纲”“目”“结”三要素组成。“纲”主要是骨干河道和引调水工程;“目”主要是河湖连通工程和输配水工程;“结”主要是调蓄能力较强的水利枢纽工程。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主要任务:

——构建现代水网之“纲”。围绕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大汶河、泮汶河、瀛汶河和石汶河等骨干河道及安家林水库、刘家庄水库等重要水库为基础,实施骨干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重点河段河势控制,适时开展提标建设,构建重要河库、堤防绿色生态廊道,加快构建泰山区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织密现代水网之“目”。根据泰山区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全区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安家林水库-刘家庄水库连通、瀛汶河-石汶河-泉沟河-卸甲河等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区级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打牢现代水网之“结”。加快推进安家林水库、刘家庄水库等控制性调蓄工程,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调蓄能力,综合考虑防洪、生态、供水、灌溉等功能,加强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调控和防洪调度能力,发挥工程综合功能和效益。



第三章 总体布局

立足泰山区水系及水资源空间均衡情况,结合泰山区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区级水网与国家骨干网、省级、市级水网的衔接,推进省、市、区水网协调融合,互联互通、联调联供、协同防控,共同发挥保障水安全的作用,促进区域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均衡,支撑泰山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

3.1 规划思路

依据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22号)《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山东现代水网建设的决定》,区级水网建设应当围绕提升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改善人居环境,统筹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抗旱、农田灌溉、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水网协同融合,提高河湖水系水流连通性,增强输水、排水、泄洪和循环利用能力。

泰山区现代水网规划依托国家、省、市级水网,结合泰山区的自然地理、河湖水系、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环境状况、现状水利工程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节约用水、回用中水为前提,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为重点,做好与省、市水网的衔接,实施区域内河、湖、渠、库、管网的有效连通,形成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整合、提升水利工程整体功能,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控能力,构建集水资源调配、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水系网络,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泰山区水网,解决泰山区的用水紧张状况,同时实现防洪、水生态等多重效益,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3.2 规划布局

(1)水网空间功能结构

根据《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泰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东拓、西兴、南展、北控、中优”,城市形态为东园、西谷、南城、北景、中礼。随着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地实施,作为主城区的泰山区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转型创新的加速期、城市能级提升的突破期。同时根据泰山区国土空间规划、泰安东部生态科技新区规划、省庄镇总体规划、邱家店镇总体规划,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空间功能需求概括为“东振、西润、南灌、北养”。

“东振”:即水网规划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省会经济圈、济泰一体化、泰安东部新城规划落地实施提供水安全保障,加快东部新城振兴。

“西润”:即水网规划为泰安城区提供水源保障,改善河湖水生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

“南灌”:即水网规划为南部提供灌溉水源,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北养”:即水网规划应注重保护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和水系脉络,涵养生态林果业,为发展旅游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水网布局

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健全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主线,依托引黄入泰、引江入泰工程等市级骨干网,以重要河流和胜利渠引汶生态补水、黄前西干渠生态补水工程为骨架,以区域水系连通工程为脉络,以水库、塘坝等拦蓄工程为节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控为手段,统筹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治、水生态保护,合理布局泰山区现代水网重点工程,形成“一横八纵、三线多源、两湖多点”的现代水网规划布局。

“一横八纵”:一横即大汶河,八纵:瀛汶河和石汶河、卸甲河、芝田河、明堂河、梳洗河、双龙河、泉沟河、泮汶河;是泰山区防洪排涝的主动脉。

“三线多源”:三线:胜利渠、黄前水库西干渠、城市供水管网,多源是多路供水水源即引黄河水源、引长江水源、黄前水库水源、彩山水库水源、小安门水库水源、汶河水源、旧县水源;是泰山区供水保障、城市生态补水的骨架。

“两湖多点”:两湖:碧霞湖(安家林水库)、女儿湖(刘家庄水库),多点即5座小(2)型水库、49座塘坝等拦蓄工程;是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主节点。

1)供水保障网

泰山区水资源调配规划应立足当地水源,优先开发当地水资源,实现当地地表水、地下水、非常规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城乡供水依托现有的供水水源、管网,构建包含黄前水库水源、旧县地下水水源、彩山水库水源、小安门水库水源、引黄水源、引江水源在内的多水源联网联供,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外调水源互相联通,提高供水保证率,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实现全区水源地互通互济,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目标,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农业灌溉供水完善以河道拦蓄工程、水库、塘坝、机井为水源,灌溉渠系(管网)为输配水线路的农田供水网络,打造“工程完备配套、资源利用高效、体制健全合理、管理科学长效、生态环境优美”的节水型、生态型、信息型、高标准农田。

生态补水工程结合现有再生水厂中水水源,利用黄前水库西干渠和胜利渠自流向向泰城生态补水,改善水生态环境,完善水系生态保护体系。

2)防洪排涝网

以大汶河为行洪主通道,瀛汶河和石汶河、卸甲河、芝田河、明堂河、梳洗河、双龙河、泉沟河、泮汶河八条主要支流为泄洪载体,以水库、塘坝、拦河闸坝等为调控节点,上蓄中拦下排,科学调控洪水,同时,科学利用水利工程体系,注重防洪与兴利、防洪与生态建设的统筹兼顾,实现中小洪水保障资源,较大洪水保障平安,超标准洪水保障抗御,构建泰山区防洪排涝网,同时完善以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及非工程措施组成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提升泰山区防洪排涝能力,保障防洪排涝安全。

3)水系生态网

以现有的河流、水库、湿地、水塘、洼地等水体为基础,以大汶河及骨干支流、水库为重点,以实现“蓝天、碧水、青山”美丽家园为目标,突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构建起完善的水系生态保护体系,维持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实现人水和谐,打造人民满意的美丽幸福河湖。规划实施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水回用工程等,构建环湖、滨河生态绿带,保障河湖水系生态安全,提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数字化水利网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数字水利发展总要求,依托泰山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融合气象、水文、环保、住建、应急等部门的站点,加强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设,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数字化水网。坚持工程建设与数字化一体推进,大力推进现代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完善水网全要素监测,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

3.3 与国家级、省级、市级水网布局衔接

3.3.1 与国家级水网布局衔接

国家水网总体布局为一个主网和四个区域,概括为“一主四域”。主网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为输水大动脉,以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小浪底水库等工程为重要调蓄节点,完善流域区域防洪、供水工程体系,畅通四大水系行洪排洪通道,加强河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构建长江流域向北方战略性输水通道。目前实施了南水北调的东、中线调水工程供应华北地区城镇用水,初步构建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通过规划实施引黄入泰、引江入泰工程,为泰山区提供用水保障,实现与国家水网的有效衔接。

3.3.2 与省级水网布局衔接

山东省现代水网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形成“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省级水网总体格局,构建了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其“一轴三环”是指以黄河为主轴的引黄供水体系,依托南水北调、引黄济青、胶东调水、黄水东调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胶东半岛片形成三个环形调水格局,是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骨架。“七纵九横”是指沂河、沭河、梁济运河、泗河、潍河、弥河、大沽河等7条纵向骨干河道;漳卫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小清河、大汶河、洙赵新河、东鱼河、韩庄运河等9条横向骨干河道,是全省防洪排涝的主动脉。“两湖多库”是指南四湖、东平湖,峡山、岸堤、跋山等42座大型水库(含新建),是全省防洪调度、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主节点。

泰山区现代水网通过泰安市现代水网引黄入泰工程、大汶河天然河道、引江入泰工程实现与山东现代水网的密切衔接。

3.3.3与市级水网布局衔接

根据《泰安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泰安市将打造“一轴众支、一湖多库、五纵十横”的现代水网总体布局。其中“一轴众支”以大汶河干流与其上游主流牟汶河及重要支流柴汶河构成的“Y”型为主轴,瀛汶河、泮汶河、漕浊河、汇河支流等为众支,作为泰安市区域输排水主通道、水网大动脉。“一湖多库”指东平湖,光明水库、黄前水库、东周水库等水库,担负全市主要防洪、供水任务,是全市水资源调配、防洪调度、水生态保护的主节点。“五纵十横”指已建的王家院水库-大河水库联网调水、肥城引汶调水、宁阳东引汶、宁阳西引汶、东平引汶等呈现南北向5条纵向引调水通道,规划建设的南水北调东线二期泰安支线工程、在建的引黄入泰工程,已建的黄前-小安门-刘家庄-安家林-彩山水库-埠阳庄水源地联网供水、胜利水库引汶调水、颜谢引汶、东周-金斗-光明水库联网供水、稻屯洼引汶、新泰东水西调、肥城引黄供水、东平引湖电灌总站等呈现东西向的10条横向引调水通道工程,是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骨架。

泰山区现代水网是泰安市现代水网的延伸,泰安市“一轴众支”中的大汶河主轴,瀛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等多支,也是泰山区“一横八纵”防洪排涝网的主动脉和骨干防洪排涝河道。“一湖多库”中的东平湖是正在实施的引黄入泰工程调蓄中枢,也是未来引江入泰工程的起点;黄前水库是泰城供水的主要水源地,对于保障泰山区供水保障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五纵十横”中的王家院水库-大河水库联网调水一纵是泰山区西部生态补水通道,南水北调东线二期泰安支线工程、引黄入泰工程、黄前-小安门-彩山水库-邱家店镇联网供水工程、胜利水库引汶调水工程等4条横向引调水通道工程,是泰山区“三线多源”引水供水的主要线路。泰山区水网依托泰安市水网而搭建,并与泰安市水网进行了紧密衔接。

综上所述,泰山区现代水网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水网进行了紧密衔接,并提高了区域内河湖水系水流连通性,增强了输水、排水、泄洪和循环利用能力,对水资源实施联调、联供,必将统筹解决泰山区的供水、防洪、生态等诸多水利问题,推动新时代泰山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点,结合泰山区新型工业化强区建设目标,立足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源节流并重,采取“控需、增供”相结合的举措,积极融入国家水网和省级、市级水网,严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坚定不移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充分挖掘当地水源的调蓄能力,实施安家林、刘家庄等水库增容工程;发挥黄前西干渠、胜利渠引汶的地理优势,利用黄前水库西干渠和胜利渠自流向泰山区生态补水;加大再生水回用率,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结合引黄入泰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积极引进黄河水、长江水,提高供水保障率;统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市内调水、引黄水、引江水和非常规水等多种水源,构建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保障体系。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强化多水源联合调度、水资源战略储备,提高供水系统可靠性,增强特大干旱、持续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应对能力,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4.1 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深入落实国家、省市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地区深度节水控水,健全节水机制,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1.1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水定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城乡、产业、土地、人口等发展布局,引导产业转移和承接,加快形成与水资源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格局、规模和重点方向。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农业种植和农产品结构。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产能行业,推动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和转移,鼓励和推进高产出、低耗水新型产业发展。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完善用水总量和效率管控指标体系,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地表、地下水源,认真落实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制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制定实施用水总量削减计划,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取用水监管。

4.1.2 加强各行业各领域节水

(1)大力推进农业节水

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改造。以小麦、玉米、蔬菜、特色林果、泰山茶、泰山板栗等作物为重点,建设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全过程的高效节水工程,积极推广喷灌、微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方案。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灌区渠道防渗、建筑物维修,更新田间工程配套等节水技术改造。搞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配套田间用水计量设施,推行农业灌溉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创新水权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实施水价综合改革,倒逼提升节水效果。

推广农艺节水技术。推进“大棚升级改造”,实施“沃土工程”,全面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深翻整地、覆盖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充分发挥农艺措施的蓄水、保水、节水作用。重点推广小麦镇压保墒播种技术和早春覆膜保水技术等农艺节水技术。

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优先种植需肥需药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鼓励种植耐旱作物,适当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适当减少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改种耐旱作物和生态树种;因地制宜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不断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促进工业节水减排

加大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根据省市要求,积极配合高耗水企业的技术升级,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高效冷却、热力系统节水、洗涤节水等通用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强非常规水源利用,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先进节水工艺;采取财政扶持、金融倾斜、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高耗水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再生水回用改造等;加大低耗水原材料的比重,优化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行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提高用水效益。

严格高耗水行业节水管理。鼓励高效用水项目和产业发展,提高工业用水超定额水价,倒逼高耗水项目和产业有序退出。严控高耗水产能过度扩张,严格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支持企业加大用水计量和节水改造力度,督促超用水定额的单位采取节水措施,限期达标。全面推行非居民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对“两高”行业实行更严厉的加价政策,促进工业节水减排。

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新建企业和园区在规划布局时,要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强化现有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工业企业废水回收利用水平,推动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

重视节水型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通过树立典型、标准引领、对标达标、政策鼓励,形成用水企业用水效率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建立节水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鼓励重点用水企业争创省、市级节水型企业。继续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加强企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水表计量率、锅炉冷凝水回收率、企业用水综合漏失率考核,推动企业对标达标,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提升工业水循环利用水平。

(3)加强城镇节水降损

提升城市节水水平。以学校、医院、景区、体育场馆、家庭等为重点,开展节水改造,普及节水器具。倡导节水生活方式,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积极推进节水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手抄报、征文比赛、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宣传节约用水。培养全民节水意识,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低效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协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

推进农村生活节水。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改造和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供水管网改造,配套安装计量设施,推动计量收费,水费收缴率达到100%。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推广分布式一体化污水处理模式,鼓励农村污水就地处理和回用。积极开展农村节水宣传,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从严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持续推进实施节水技术升级改造,洗浴、洗车、游泳馆、宾馆等行业应当采用低耗水、循环用水等节水技术、设备或设施。积极推广应用中水和循环用水技术和设备,洗车等行业应优先使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

树立公共机构节水示范。持续推动公共机构节水载体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机构的节水管理水平。鼓励各类公共机构安装使用远传智能水表,建立用水信息监控平台。鼓励引导属地高等学校对照《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创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公共区域和城镇居民家庭应推广普及节水型用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安装节水型器具。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开展节水型社区(居民小区)建设工作,示范带动城区居民节水。

4.1.3 健全节水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的节水工作机制,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完善节水监督机制,落实节水目标责任。探索建立节水激励机制,落实国家、省市节水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健全农业节水倒逼和激励机制,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加快节水技术和设备研发,构建节水装备及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加大节水领域自主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服务模式。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将节水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内容,向全民普及节水知识;推动建设示范性节水载体,打造节水型社区、校园、机关以及工业化园区建设,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4.2 实施引调水工程建设

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落实“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考虑泰山区现状水系分布、水资源配置格局,充分利用泰山区引汶指标,发挥黄前水库西干渠、胜利渠引汶的地理优势,利用黄前西干渠和胜利渠自流向泰山区生态补水。重点实施明堂河生态补水工程,规划在自第三污水处理厂下游拦河坝前新建提水泵站补水至安家林水库下游,泵站设计引水流量0.3m3/s,敷设管道7.5km。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1800万元。

4.3 加强区域水系连通

根据泰山区域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以区域自然水系为基础,构建重要水资源调蓄节点的互联互通,打通水系脉络,增强水资源联调联配能力,提高区域水资源丰枯调剂能力,补充河道生态流量,缓解水资源短缺。重点实施刘家庄—安家林水库连通调水、刘家庄—北孙、大河峪连通调水、沙家岭-青山水库-凤凰岭连通、石汶河-瀛汶河-泉沟河-卸甲河水系连通工程。

(1)刘家庄—安家林水库连通调水工程

规划利用刘家庄水库灌区南干渠输水,新建联通管道,将刘家庄水库、安家林水库进行连通。主要建设内容:南干渠加固改建2.0km,新建连通管道0.6km、出水口及附属设施。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4600万元。

(2)刘家庄—北孙、大河峪连通调水工程

规划利用刘家庄水库灌区东干渠输水,联通刘家庄水库、北孙水库、大河峪水库,同时预留灌溉出水口,沿途新建风光电提水泵站至高处塘坝、坑塘、大口井,形成小流域范围内水系连通。主要建设内容:加固改建渠道2.8km,新建风光电提水泵站3座、分水口及附属设施。规划2027-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5400万元。

(3)沙家岭-青山水库-凤凰岭连通工程

规划在沙家岭塘坝处新建风光电提水泵站,敷设1.8kmDN250管道向青山水库、凤凰岭塘坝补水,同时预留灌溉出水口,满足周边生态及灌溉需水。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400万元。

(4)石汶河-瀛汶河-泉沟河-卸甲河水系连通工程

规划在刘家疃拦河坝上游新建泵站1座,埋设输水管道连通卸甲河、泉沟河及宋家官庄、王林坡、五里井泉沟河支流,提供灌溉水源,设计流量0.3m3/s,管道长度11.0km。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2000万元。

4.4 推进调蓄工程建设

根据现状调蓄工程布置,在充分论证前提下,深入挖掘现有调蓄工程供水潜力,适时开展水库增容和新建塘坝工程,恢复和增加水资源调蓄能力。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谋划一批河道拦蓄工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人水和谐共生生态环境。

4.4.1新建河道拦蓄工程

(1)饮马河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饮马河拦蓄工程治理光石凉水库到环山路段河道,主要建设内容:河道疏浚清障1.23km,新建岸坡护砌;拦河坝新建3座、加固3座;新建取水泵站,沿管理道路敷设供水管道;沿河新建游步道路、栈道、亲水平台、绿化补植等景观工程;新建照明亮化工程及管理设施等。项目规划2023-2025年实施,工程投资4900万元。

(2)东沟河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东沟河拦蓄综合治理小津口村段河道,主要建设内容:河道疏浚清障,新建岸坡护砌,新建拦河坝7座、取水泵站1座,改建支流涵洞1座、桥梁5座,沿河建设景观休闲设施、照明亮化工程及管理设施等。规划2023-2025年实施,工程投资6000万元。

(3)亓家滩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规划治理迎山水库下游1.6km河道,主要建设内容:河道疏浚清障,新建岸坡护砌、绿化,新建拦河坝3座,改建桥梁3座,沿河建设景观休闲设施、照明亮化工程及管理设施等。规划2024-2025年实施,工程投资4400万元。

(4)大河峪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规划治理大河峪水库下游1.5km河道,主要建设内容:河道疏浚清障,岸坡改造0.8km;新建拦河坝5座,新建及改建桥梁4座;沿河建设景观设施、照明亮化工程及管理设施等。工程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5700万元。

(5)安家庄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规划治理庆丰塘坝下游1.0km河道,主要建设内容:河道疏浚清障,岸坡绿化改造0.6km;沿河新建景观设施、游步道路、栈道、亲水平台、景观工程;新建照明亮化工程及管理设施等。工程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2600万元。

(6)上峪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规划治理上峪塘坝上游支流0.6km河道,主要建设内容:河道疏浚清障,岸坡改造0.5km;沿河建设景观设施、照明亮化工程及管理设施等。工程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1600万元。

4.4.2 小型水库增容工程

(1)安家林水库增容工程

规划对水库进行清淤、扩挖、岸坡整治,改造管理设施。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总投资约2800万元。

(2)刘家庄水库增容工程

规划对水库进行清淤、扩挖、岸坡整治,改造管理设施。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总投资约3500万元。

(3)大河峪水库增容工程

规划对水库进行清淤、扩挖、岸坡整治,改造管理设施。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总投资约750万元。

(4)青山水库增容工程

规划对水库进行清淤、扩挖、岸坡整治,改造管理设施。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总投资约1100万元。

4.4.3 新建塘坝工程

(1)凤凰岭塘坝工程

凤凰岭塘坝位于省庄镇亓家滩村北约0.5km,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0.55km2,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大坝、放水洞。规划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2200万元。

(2)饲马峪塘坝工程

饲马峪塘坝位于省庄镇饲马峪村西,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0.37km2,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大坝、放水洞。工程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990万元。

(3)西沟塘坝工程

西沟塘坝位于省庄镇饲马峪村西北0.5km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0.12km2,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大坝、放水洞,防汛道路。工程2026-2035年实施,工程投资980万元。

(4)沙家岭塘坝工程

沙家岭塘坝位于省庄镇沙家岭村西,控制流域面积2.96km2,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大坝、放水洞。工程2026-2035年实施,总投资180万元。

4.5 完善城乡供水体系

4.5.1 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依托泰城“城乡统筹、多源济泰,优质充足、同网同质、互备互补、智慧调配”的供水新格局,加快推进城市管网延伸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根据《泰安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2021-2025年)》,2022-2025年规划实施城乡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完成29.7km老旧管网改造、新建管道249.1km。规划2035年前完成老旧管网改造120.6km,规划新建供水管网71.0km。本次规划不再重复计列投资。

4.5.2 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按照“先挖潜、再新建”合理确定战略储备水源格局,优先挖掘现有供水水源和水利工程的应急备用潜力,适当新增必要的战略储备水源,统筹考虑当地水源及外调水源,合理确定城市应急备用水源方案,多措并举构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市重点水源与应急备用水源间的连通,提高城市供水可靠性,力争遭遇特大干旱或突发水安全事件时,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必须的生产、生态用水得到保障。

4.5.3 农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规模化供水率,持续推进集中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对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规范化改造,解决村内供水工程管网老化及跑冒滴漏问题,实现供水水质和保障水平新提升,按照“城乡一体、区级统管”思路,全力扩大市自来水公司供水工程覆盖范围。继续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思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村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供水方便程度、提升供水水质,全面改善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规划2024年前完工,项目投资21305万元。

4.6 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4.6.1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实现沟、渠、田、林、路、电、土等统一治理,对水土资源进行充分论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手段,实现灌溉排水统一规划和治理,以小麦、玉米、蔬菜、特色林果、泰山茶、泰山板栗等作物为重点,建设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全过程的高效节水工程,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发挥。

4.6.2 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加强计量收费与用水定额管理,推行农业灌溉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积极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技术,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深翻整地、覆盖保墒、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充分发挥农艺措施的蓄水、保水、节水作用。

4.7 加大非常规水利用

加强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安全利用,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加快推动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处理提标、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雨水集蓄利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

4.7.1 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

根据《泰安市城市供水专项规划(2021-2025年)》,2023-2025年规划扩建第二污水厂再生水厂,供水规模由3.5万m3/d扩至6万m3/d;嘉诚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平均日处理量达到2万m3/d;规划新建再生水管网,主要沿万官大街、泰山大街及博阳路等敷设,本次规划不再重复计列投资。

4.7.2 加强雨水集蓄利用

结合饮马河、东沟河等拦蓄综合治理工程和亓家滩、小津口、河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新建拦河坝、谷坊、蓄水池等集雨设施,加强雨水集蓄利用。

4.8 强化水资源科学调度

健全水资源调度管理制度,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当地水、外调水、引黄水、引江水等水资源。科学制定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完善水量调度计划动态执行机制。加强河湖水量调度管理,制定大汶河及其重要支流水量调度方案,规范流域用水秩序,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

专栏1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重点工程

引调水工程:论证实施明堂河生态补水工程。

水系连通工程:论证实施刘家庄—安家林水库连通调水工程、刘家庄—北孙、大河峪连通调水工程、沙家岭-青山水库-凤凰岭连通工程、石汶河-瀛汶河-泉沟河-卸甲河水系连通工程。

调蓄工程:近期实施泰山区饮马河拦蓄综合治理工程、东沟河拦蓄综合治理工程、亓家滩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远期实施大河峪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安家庄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论证实施安家林水库、刘家庄水库、大河峪水库、青山水库4座水库增容工程,论证实施新建凤凰岭塘坝、饲马峪塘坝、西沟塘坝、沙家岭塘坝工程。

城乡供水工程:近期实施农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第五章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遵循洪水发生和演进规律,按照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畅通河流洪水通道,发挥防洪控制性枢纽对流域洪水的综合调控和联合调度作用。聚焦防汛薄弱环节,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推进重要堤防建设,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和涝洼区治理,构建以河道、水库、堤防为架构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根据已实施防洪治理工程,规划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

5.1 加强骨干河流治理

以河道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综合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治理等目标,突出全流域治理和生态化治理理念,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防洪、蓄水、生态并举,突出重点河段、重点区域,加强河道系统整治,治理河道淤积萎缩,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恢复河道行洪能力。重点实施泰山区大汶河提升改造工程、瀛汶河和石汶河提升改造工程,解决河流防洪不达标、堤防损毁严重等问题。

5.2 常态化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实施水库常态化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及时安排除险加固。对达到安全鉴定期限的水库按年度实施安全鉴定。重点实施安家林水库溢洪道改建工程、10座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水库维修养护工程。

5.3 实施山洪灾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山洪风险评估、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等非工程措施为主,推动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逐步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重点实施芝田河、明堂河流域山洪沟防洪治理,通过清淤疏浚、加固或修建护岸、拦砂坎建设等措施,畅通山洪出路,减少山洪危害;继续维护及提质升级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完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基本建成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重点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施芝田河、明堂河流域山洪沟治理。

5.4 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完善管理设施和工程监测设施,确保水库防洪、兴利等功能正常发挥。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应同步建成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等设施建设,健全水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加强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和日常维修养护。

按照省水利厅、市水利局部署,配合实施小型水库高程联测、水位库容曲线测绘和雨量、水位自动监测设施建设;应用全省一体化水库基础信息数据库、数字化管理及防洪调度系统。

细化完善防御洪水方案、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水库调度运用方案(计划)、水利工程抗旱应急预案等,完善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技术支撑机制,做好突发水旱灾害事件预警防范。探索建立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机制,切实发挥水工程拦洪削峰、资源利用等作用。

加强防汛救灾物资和队伍建设,完善防汛预案管理体系,按照省水利厅、市水利局部署,配合完善区级物资储备仓库,加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新建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库,补充缺额防汛物资,按时报废超年限物资,完善防汛救灾物资社会化代储机制,提高物资保障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应急队伍,开展抢险救灾技术培训,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区迁安救护演练,提升防汛抢险救灾综合能力。

专栏2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重点工程

重点河道治理工程:近期实施泰山区大汶河提升改造工程、泰山区瀛汶河和石汶河提升改造工程。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近期实施安家林水库溢洪闸改建工程、塘坝清淤加固工程,实施水库安全鉴定、维修养护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近期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远期实施芝田河流域、明堂河流域山洪沟治理工程。


第六章 强化河湖生态保护修复

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扩大优质水生态产品供给,不断改善河湖健康状况,打造人民满意的美丽幸福河湖。构建沿河生态廊道和泰山山脉生态屏障,实施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美丽幸福河湖保护与建设,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泰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

6.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契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进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提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力。在省庄北部山区,以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加大水土保护与水源涵养力度,通过实施经济林改造,并配套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建立生态功能完善、季相变化丰富的生态体系。重点实施亓家滩、小津口、河峪小流域治理。

6.2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结合泰山区实际开展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统筹考虑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等问题,推进重点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共建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按照重塑和保持河流健康生命形态的要求,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加强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展重点河道生态补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制度。强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积极推进科学划分流域内重要河流岸线功能区,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建立更加完善的岸线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实施河道空间带修复,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态走廊。实行河湖岸线分区管理,强化岸线用途管制和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开发利用强度,因地制宜建设沿河防护林生态廊道,留足生态缓冲空间,最大程度保持河湖岸线自然形态。重点实施大汶河、芝田河、卸甲河等河道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采取生态护岸,保持自然形态,打造生态河道,提升河流水系生态治理效果。

6.2.1 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研究制定生态流量管控管理办法,分期分批合理确定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目标,重点保障河湖水体连续性及重要环境敏感保护区生态用水,将生态流量(水量)监测纳入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强河湖水量统一调度,逐步提高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开展流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统筹调度试点,合理退减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

严格落实大汶河流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推进河道、水库水体生态修复。建立流量控制制度,确保辖区内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完成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大汶河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生态流量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6.2.2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沿河生态带修复与保护,因地制宜建设沿河防护林生态廊道,留足生态缓冲空间,在入河口等地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拦截沟渠、点状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生态治理措施。近期实施芝田河上游生态修复工程、卸甲河综合治理工程、远期实施芝田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大汶河生态修复工程。

6.3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治理需要,突出尊重自然、问题导向、系统治理,以区域为单元、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规划,统筹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措施,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规划2023-2025年实施省庄镇岳庄村水美乡村建设,工程投资300万元。

6.4 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试点

结合省市级安排部署,积极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推动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使广大群众直观感受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治理成效、河湖之美。重点实施饮马河、东沟河、卸甲河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专栏3    强化河湖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近期实施亓家滩小流域治理项目;远期实施小津口小流域治理工程、河峪小流域治理工程。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近期实施芝田河上游生态修复工程、卸甲河综合治理工程;远期实施芝田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泰山区大汶河生态修复工程。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近期实施省庄镇岳庄村水美乡村建设。

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工程:近期实施卸甲河、东沟河、饮马河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第七章 加强数字水网建设

打造数字化现代水网,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遵循“监测系统完善、调控网络智能、预演决策支持、安全运行可靠”的建设原则,借助数字政府强基工程,依托泰山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以物理水网为单元、时空数据为底座、数学模型为核心、水网知识为驱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四预”功能的数字水网体系。重点完善防汛指挥会商平台,优化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监测、监控、调度运行管理平台,提升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水平,实现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赋能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行政执法、水利监督,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力驱动,达到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实时掌控辖区内所有实时水利数据的查看、调用以及灾害预警的目的。

7.1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

遵循“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原则,采取工程带信息化等方式,深度利用大数据、云计算、遥感卫星、雷达、无人机、AI智能摄像机等新型基础感知手段运用,进一步完善泰山区“天地空”一体化全要素水网感知体系建设。

围绕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御、水工程监督等业务需求,依托规划工程建设,采取工程带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泰山区及重点河湖、引调水工程、闸坝、供排水管网等水网工程的全要素基础感知体系,进一步加强县级感知体系建设。

水网可视化监控平台:通过一个大屏幕直观的展示出行政区内水网现状全貌,通过后台进行大量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对结果进行多个维度的展现。

水利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依托省市级水利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对空间数据进行集中规范管理,为后期一体化平台建设提供基础信息保障。泰山区现有视频监控站点22个,视频监控系统平台1套;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图像、水位、雨量一体站11个,自动雨量站17个、无线预警广播12套;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1套;刘家庄水库大坝安全监控系统1套,普通沉降观测基点2个,自动化位移观测点1个、普通位移标点6个;自动化位移标点2个、测压管120m、渗流自动化观测设施7套。

推动数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感知能力建设,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墒情、水土保持等监测设施,提升水文测报、水生态监测能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加强水库大坝、引调水等工程安全和运行监测设施建设。实现水库、河道视频监控全覆盖。基础信息采集工程规划:在现有信息采集点的基础上,规划泰山区管辖水库、河道增设150套无线视频监控站点;橡胶坝增设水位、流量监测点13处,完善信息化建设;在溢流坝增设水位监测点17处;在现有拦河闸增设水位及流量监测点7处;在支流汇入口增设水位及流量监测点25处;在水库增设大坝渗流、沉降位移监测点以及入库流量监测点7套;升级改造图像水位一体站11套;配置无人机2台。

工程建设配合新建和补充重要河湖水质、地下水重点区域水利工程,设置水位、供排水管网水压、水质、视频等感知设施,提高水质、视频等监测密度。结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增加植被、土壤墒情等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7.2 加快推进互联互通云网体系建设

升级改造业务网、工控网,依托新建、提升改造、河道治理等工程信息化配套建设,通过自建光缆、租用运营商网络等手段,构建互联、高速的水利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网络架构,实现物联感知数据、视频监测数据等实时传输,实现设备设施等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7.3 完善数据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

基于泰山区一体化大数据平台,集中、全面整合相对分散的各类水网工程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业务数据资源,构建以“水网调度管理”为核心的主题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打破数据碎片化、数据孤岛等陈旧模式,为水网业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包括三大部分:基本运行环境建设、数据中心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安全、备份、技术标准及其它基础工作。

(1)运行环境建设

1)数据中心机房建设

建设独立的数据中心机房,以保证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设防电磁泄漏系统、通风系统、防火系统、防水系统、电力系统、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布线系统等。

2)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建设容灾备份系统,建设本地同步备份系统和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在完成本地数据中心保护的基础上,建设远程灾备中心,实现数据的异地保护和软件灾难抵御。实现数据级容灾备份并逐步到应用级容灾备份。容灾机房应满足容灾设备对环境的要求,有效防范自然灾难,当发生自然灾难时,可以通过灾备中心实现数据的副本保护,并且可以实现灾备中心业务接管,保证业务正常运行。

(2)数据库管理体系建设

1)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实现数字水利的基础,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建设数据库,建立合理的数据库结构,建立一个全面覆盖全区水利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完备的数据库体系。按存储数据的属性和业务属性,把数据库分为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元数据库和辅助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水文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工情数据库;专用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库、旱情(墒情)数据库、实时水雨情数据库、历史洪水数据库、超文本库、历史水量数据库、图形库、动态影像库、水土保持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水环境数据库、水利建设数据库。

2)数据库管理体系建设

主要功能包括建库管理、数据输入、数据查询输出、数据维护管理、代码维护、数据库安全管理、数据库备份恢复、数据库外部接口等。二级数据中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一致。数据库的建设做到低冗余、高共享,各数据库所存储的信息可以为各类业务提供接口,实现“全面服务”。

7.4 全面提升拓展业务应用建设

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建设工程,整合泰山区水网业务需求,统筹已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在现有数据资源和应用支撑建设成果基础上,进行相关业务系统的归类与整合,基于现有微服务运行管理框架,实现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水网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业务系统的全面集成,达到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实时掌控辖区内所有实时水利数据的查看、调用以及灾害预警的目的。

(1)建设思路:以现有信息化系统平台(山洪灾害预警平台、河长制湖长制综合管理平台、用水统计调查上报管理系统平台等)为切入点,以现有信息数据为依托,融入市级水利平台;强化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导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覆盖泰山区重要水利枢纽、关键部位及各河道的在线监测系统,集成水文、水资源、水质等数据信息及视频监控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展示准确、详细的河道、供水管线、闸站、泵站、水库等信息,确保全面、及时了解泰山区水利设施信息,掌握泰山区水利设施状况;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

(2)总体构架:综合调度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当前已经成熟应用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系统包括信息采集、数据传输、软件管理及中心调度四个层级。

1)信息采集层:负责采集工程运行信息及其它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水库等水利设施布置PLC测控单元及工业以太网交换,监测其设备运行状态及水文、水质、水资源情况;在各河道各监测站点及管网监测站点布置数据采集终端,实时反馈当前河道水文、水质、水资源情况。

2)数据传输层:各水利设施与调度中心采用租用公网或光纤网络进行通讯;河道水文监测点与调度中心采用4G/5G无线网络进行通讯。

3)软件管理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汇总,针对不同情况快速的给出反馈及处理结果。

4)中心调度层:对现有及将要建设的信息化系统、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汇总,数据共享、互联,组成一个数字化水利管理体系,实现水利工程基本信息、实时信息、管理台账的全面数字化运行的信息化综合平台。


图9.1    一体化平台移动设备端界面示意图

图9.2    泰山区数字水网总体框架图

专栏4  数字化现代水网工程

数字化现代水网工程:在辖区内各水利设施增设基础信息采集点,完善水利基础信息感知网建设;升级改造业务网、工控网,依托新建、提升改造构建互联、高速的水利网络优化网络架构;水资源可视化监控平台建设;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第八章 推进现代水网高质量发展

根据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障水安全的需求,结合国家骨干网、省、市水网建设,统筹规划泰山区水网建设,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水网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泰山区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8.1 推进安全发展

(1)提升水安全保障标准。高标准建设水网工程,对已建工程进行适当改造,系统提高水网的整体安全性。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复核流域区域防洪能力,分析洪涝灾害风险,优化防洪区划,合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标准和防洪工程标准。以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为核心,有效应对特大干旱、水污染事件等供水风险,提升城乡供水安全标准和保障水平。

(2)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以水资源、防洪、水生态等风险防控为重点,健全水网工程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工程安全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排查、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全链条管控机制,确保水网工程运行安全。加强水网统一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水网运行整体效能,增强系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制定完善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风险应急预案,防范化解突发水安全事件,及时消除安全风险隐患。

(3)加强河道行蓄洪空间管理。根据人口、经济规模,分级、分类、分步推进河道管理和治理,依据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强化分区管控和用途管制,依法严格禁止无序开发的行为,严格制止人为加大河道洪水风险的活动,维护河湖水域岸线行洪空间完整性和功能。

8.2 推动绿色发展

(1)强化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约束。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完善用水总量和效率管控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强用水需求侧管理,大力推动各领域节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增加水源补给,退减挤占的河道生态水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充分考虑河流水系、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影响,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上地下,统筹相关区域用水需求,合理确定可调出水量,为构建水网提供水源支撑。

(2)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和建设方案,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引调水、调蓄水源等水网工程建设,要注重生态保护,采取生态友好型建设方案、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因地制宜对已建设水网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建设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网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水生生物多样性。

8.3 统筹融合发展

(1)强化泰山区水网与国家骨干网、省市级水网的互联互通。依托国家和省市跨流域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完善区级水网,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加强洪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统筹调配水资源,增强河湖水动力。

(2)优化河湖水系布局。依托国家骨干网、省市级水网的调控作用,优化泰山区河湖水系布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水系连通,留足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推进再生水利用网络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完善灌排体系,提高农村水安全保障能力。

(3)与海绵城市建设协同推进。落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至少75%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目标。

(4)推进水网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城市排水、能源、交通、旅游及林业等基础设施的统筹,增加工程的多功能属性;结合重大引调水工程、流域综合规划,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其他行业发展。

8.4 完善体制机制

(1)创新水网建设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投建运营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模式,在加大政府投资基础上,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水网建设运营。

(2)完善水网调度运行机制,建设区级水网调度中心,形成指挥调度体系,面向防洪减灾、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应急水量调度,集智慧调度与控制为一体,实现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等多目标的联合智慧调度。健全水网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积极推进“建、管、养”分离,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集中管理模式,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化、标准化、物业化。



第九章 投资估算及分期实施意见

9.1 投资估算

按照“确有需要、生态良好、可以持续”的原则,围绕落实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和水安全保障重点工作安排,泰山区现代水网规划总投资12.773亿元,其中水资源配置工程7.32亿元、防洪减灾工程1.438亿元、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3.855亿元、数字水网建设工程0.16亿元。

9.2分期实施意见

2021~2025年规划实施项目17个,投资6.44亿元,其中水资源配置工程3.66亿元、防洪减灾工程1.20亿元、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1.57亿元、数字水网建设工程0.01亿元。

2026~2035年规划实施项目24个,投资6.333亿元,其中水资源配置工程3.60亿元、防洪减灾工程0.238亿元、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2.285亿元、数字水网建设工程0.15亿元。

表9-1    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分类型项目投资估算汇总表

序号

项目类型

总投资

(亿元)

近期2021-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

远期2026-2035年计划完成投资(亿元)

水资源配置工程

7.32

3.66

3.66

防洪减灾工程

1.438

1.20

0.238

河湖生态保护修复

3.855

1.57

2.285

数字水网建设

0.160

0.01

0.150

合计

12.773

6.44

6.333



表9-2    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投资估算表

序号

序号

项目

建设

性质

工程内容

投资额

(万元)

实施年度

项目编号

1

一、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73205


1.1

1、引调水工程建设



1800


1

1.1.1

明堂河生态补水工程

新建

自第三污水处理厂下游新建提水泵站补水至安家林水库下游,埋设DN400管道,长7.5km,设计引水流量0.3m3/s

1800

2026-2035


1.2

2、重点调蓄工程建设



37700



1.2.1

1)新建河道拦蓄工程



25200


2

1.2.1.1

饮马河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改建

河道疏浚清障整治长度1.23km,新建岸坡护砌;拦河坝新建3座、加固3座、拆除3座;新建取水泵站、移动式取水设施,敷设供水管道;沿河新建游步道、栈道、亲水平台、景观设施、绿化补植等景观工程;新建照明亮化工程、标志牌,增设安全护栏及其他管理设施等。

4900

2023-2025

3

1.2.1.2

东沟河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改建

河道疏浚清障整治长度1.775km,新建岸坡护砌、岸墙,损毁岸墙拆除改建;拦河坝新建7座、加固7座;新建取水泵站,沿路敷设供水管道,设移动式取水设施;改建支流涵洞1座、桥梁5座;新建景观节点4处、建景观休闲设施、游步道及栈道、亲水平台等景观工程;现状混凝土道路改造;新建照明工程、标志牌、管理防护设施等。

6000

2023-2025

4

1.2.1.3

亓家滩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改建

河道整治1.6公里;岸坡改造1.1公里;新建拦河坝3座;新建防汛道路1.1km;改建桥梁3座;沿河新建游步道、栈道、亲水平台、景观设施、绿化补植等景观工程;岸坡防护措施等。

4400

2024-2025

5

1.2.1.4

大河峪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改建

河道整治1.5公里;岸坡改造0.8公里;新建拦河坝5座;新建防汛道路0.8km;新建及改建桥梁4座;沿河新建游步道路、栈道、亲水平台、景观设施、绿化补植,岸坡防护措施等。

5700

2026-2035

6

1.2.1.5

安家庄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改建

河道整治1公里;岸坡改造0.6公里;新建防汛道路0.6km;沿河新建游步道路、栈道、亲水平台、景观设施、绿化补植,河道岸坡安全防护措施等。

2600

2026-2035

7

1.2.1.6

上峪水系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改建

河道整治0.6公里;岸坡改造0.5公里;新建防汛道路0.5km;沿河新建游步道路、栈道、亲水平台、景观设施、绿化补植,河道岸坡安全防护措施等。

1600

2026-2035


1.2.2

2)小型水库增容



8150


8

1.2.2.1

安家林水库增容

改建

规划进行清淤疏挖,库岸整治、管理设施改造工程

2800

2026-2035

9

1.2.2.2

刘家庄水库增容

改建

规划进行清淤疏挖,库岸整治、管理设施改造工程

3500

2026-2035

10

1.2.2.3

大河峪水库增容

改建

规划进行清淤疏挖,库岸整治、管理设施改造工程

750

2026-2035

11

1.2.2.4

青山水库增容

改建

规划进行清淤疏挖,库岸整治、管理设施改造工程

1100

2026-2035


1.2.3

3)新建塘坝工程



4350


12

1.2.3.1

凤凰岭塘坝工程

新建

新建塘坝1座,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大坝、放水洞。

2200

2026-2035

13

1.2.3.2

饲马峪塘坝工程

新建

新建塘坝1座,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大坝、放水洞。

990

2026-2035

14

1.2.3.3

西沟塘坝工程

新建

新建塘坝1座,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大坝、放水洞。

980

2026-2035

15

1.2.3.4

沙家岭塘坝工程

新建

新建塘坝1座,主要建设内容:新建大坝、放水洞。

180

2026-2035


1.3

3、区域水系连通工程



12400


16

1.3.1

刘家庄-安家林水库连通调水工程

新建

刘家庄水库南干渠进行加固改建2.2公里,新建连通管道0.8公里,新建出水口及附属设施等工程。

4600

2026-2035

17

1.3.2

刘家庄-北孙、大河峪连通调水工程

新建

加固改建渠道2.8公里(含渠道衬砌、暗渠加固等),沿途设分水口及附属设施工程等。

5400

2026-2035

18

1.3.3

沙家岭-青山水库-凤凰岭连通工程

新建

在沙岭塘坝处新建风光电提水泵站,敷设管道向青山水库、凤凰岭塘坝补水,同时预留灌溉出水口,管道长度1.8km。

400

2026-2035

19

1.3.4

石汶河-瀛汶河-泉沟河-卸甲河水系连通工程

新建

刘家疃拦河坝上游新建泵站,埋设输水管道向现代农业园区、苗木产业园供水,同时连通泉沟河、卸甲河,为周边高标准农田灌溉提供水源。管道长度11.0km,设计流量0.3m3/s。

2000

2026-2035


1.4

4、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21305


20

1.4.1

农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续建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设,更换老化供水管网,提高供水方便程度、提升供水水质,全面改善17.74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21305

2022-2024


2

二、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14380



2.1

1、重点河道治理



6560


21

2.1.1

泰山区大汶河提升改造工程

改建

提升改造邱家店镇孙家庄至居岭庄段河道2.05km,主要建设内容:河道河槽整理与岸坡整治工程3处,总长0.97km;岸坡护砌2处,总长0.315km;新建防汛路2.057km、防汛支路1.003km;新建、改建防汛交通桥3 座,穿路管涵工程8 座;新建沿河绿化工程3800m2;大汶河支流泉沟河清淤疏浚1.52km,岸坡防护340m。

3900

2022-2023

22

2.1.2

泰山区瀛汶河和石汶河提升改造工程

改建

石汶河河槽整治2425m,修复水毁岸坡护砌,石碑村段新建护坡、拦河坝1座;瀛汶河河槽整治1200m,修复刘家疃拦河坝左右岸护坡水毁护坡,修复渐汶河村大桥水毁护底;石汶河石碑村至刘家疃村、瀛汶河刘家疃至渐汶河村防汛道路提升4280m,并配套穿路排水管涵1座。

2660

2023


2.2

2、病险水库塘坝除险加固



5720


23

2.2.1

安家林水库溢洪道改建工程

改建

主要为溢洪道新建3孔溢洪闸,大坝改造,新建管理设施等。

5120

2022-2025

24

2.2.2

塘坝清淤除险加固工程

改建

加固塘坝10座

100

2022-2025

25

2.2.3

水库安全鉴定、维修养护

改建

7座水库安全鉴定工程和水库维修养护

500

2022-2035


2.3

3、山洪灾害防治



2100


26

2.3.1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新建

补充完善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雨量)站、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视频(图像)监控点;改造现有自动雨量站,同时系统建设接入气象、水文现有自动监测站点;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100

2022-2025

27

2.3.2

芝田河流域山洪沟治理

改建

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整治芝田河上游山洪沟5km。

1100

2026-2035

28

2.3.3

明堂河流域山洪沟治理

改建

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整治明堂河上游山洪沟3.8km

900

2026-2035


3

三、河湖生态保护治理



38550



3.1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50


29

3.1.1

亓家滩小流域治理项目

新建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km2,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生态修复治理,新修道路。

100

2022-2025

30

3.1.2

小津口小流域治理项目

新建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km2,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生态修复治理,新修道路。

90

2026-2035

31

3.1.3

河峪小流域治理项目

新建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km2,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生态修复治理,新修道路。

60

2026-2035


3.2

2、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



38000


32

3.2.1

泰山区芝田河上游生态修复工程

改建

对芝田河刘家庄水库至叶家庄桥段河道段河道整治,主要采用生态护砌,新建生态拦河坝、沿线种植净水植物,村庄段设点状小型湿地等措施。

9300

2022-2023

33

3.2.3

泰山区卸甲河综合治理工程

改建

对卸甲河老泰莱路至入芝田河入河口段河道清淤和整治,主要采用生态护砌,新建生态拦河坝及桥梁、沿线种植净水植物,村庄段设点状小型湿地等。

6000

2024-2025

34

3.2.2

泰山区芝田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

改建

对芝田河老泰莱路至入大汶河河口段河道整治,主要采用生态护砌,新建生态拦河坝、沿线种植净水植物,村庄段设点状小型湿地等措施。

9100

2026-2035

35

3.2.4

泰山区大汶河生态修复工程

改建

河道整治3公里,新建拦河坝1座,岸坡护砌0.8公里,沿线种植净水植物及附属工程等。

13600

2026-2035


3.3

3、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300


36

3.3.1

省庄镇岳庄村水美乡村建设

新建

省庄镇岳庄村水美乡村建设

300

2023-2025


3.4

4、美丽河湖建设





37

3.4.1

饮马河村级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改建

规划以“生态优先、功能融合”为原则,结合周边居民群众日常休闲需要,设置慢行车道,自然植物驳岸,对河道两岸生态景观提升,建设饮马河村级美丽幸福河湖。

投资计入饮马河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2023-2025

38

3.4.2

东沟河河村级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改建

规划以“生态优先、功能融合”为原则,结合周边居民群众日常休闲需要,设置慢行车道,自然植物驳岸,对河道两岸生态景观提升,建设东沟河村级美丽幸福河湖。

投资计入东沟河拦蓄综合治理工程

2023-2025

39

3.4.3

卸甲河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改建

规划以生态自然河道为主,护坡采用大花金鸡菊,宅间空闲地补植地被,增加观景平台、游步道,为当地村民提供休闲空间,建设卸甲河美丽幸福河湖建设

投资计入卸甲河综合治理工程

2024-2025


4

四、数字化现代水网工程



1600


40

4.1

1.区域河湖信息管理系统

新建

区域河湖信息化:1、河湖网络监控;2、遥感测绘;3监控调度中心建设

100

2022-2025

41

4.2

2.数字化现代水网工程

新建

1.完善数字水利聚合系统建设2.工业水资源许可、监测、监管、计量收费平台3.小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4.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监测系统建设5.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6.农业灌溉水资源许可、监测、监管、计量收费平台7.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8.水利综合调度指挥平台建设9.建设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平台10.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

1500

2026-2035

合计





113430




第十章 保障措施

10.1 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现代水网规划落到实处,要把加强组织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各环节。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街道镇、部门间协作配合,横向密切协同,纵向高效联动,凝聚形成规划推进落实的合力,强力推动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实施落地。

10.2 突出规划引领

本规划是全区现代水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要注重与市现代水网规划实施之间的衔接配套,健全规划实施体系。二要强化规划约束,将规划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盯紧靠实,确保发展方向、目标指标、重大工程等全面落实到位。

10.3 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对上争取政策支持、坚持多渠道筹措落实水利建设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切实保障现代水网建设资金需求。二是抓好项目规划选址,土地预审和环保等要件办理,积极落实建设条件。三是水网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预留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空间,保障水网建设顺利实施。

10.4 加强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运用系统论、网络技术等理论方法,提高水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联合调度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加快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水利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提高重大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10.5 加强宣传引导

要加强宣传引导,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积极参与的格局。要强化水情教育,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不断增强群众水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全民节水、爱水、亲水、护水的观念,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调动和引导各方力量投身现代水网建设实践,形成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

泰安市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附图.pdf 

下载文字版:泰安市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doc

下载图片版:泰安市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pdf

主要负责人解读泰安市泰山区河道管理保护中心副主任许坤关于《泰安市泰山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解读





                


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