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370902494290684F/2025-015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组配分类 | 健康科普 |
泰安市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科普、专项传染病防控知识、预防免疫相关政策知识
浏览次数: | 信息来源: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更新时间:2025-05-23 |
一、传染病防控知识:
狂犬病预防控制知识
狂犬病是经带毒的狗、猫等咬伤或抓伤机体而使人感染发病,发病的动物其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但曾有报导狗带毒可达9-39 个月之久,已感染狂犬病毒未发病的动物同样能使人发生狂犬病。狂犬病有疫苗可供预防,但无特异的有效治疗,发病后几乎100%病人都会死亡。因此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1.预防措施:
①传染源的管理:加强犬和猫的管理,野犬应捕杀,家犬、猫应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发病的犬、猫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
②疫苗接种:我国现用的是地鼠肾细胞培养狂犬病因定毒的甲醛灭活疫苗,免疫方法为肌肉注射5 针,即第0、3、7、14、30 天各注射2ml,如咬伤程度严重或伤处近中枢神经可加倍量注射疫苗,疫苗使用如不及时或剂量不足都会影响预防效果。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③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的使用在人被咬伤后,除对伤口立即清洗外,还可应用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以人的免疫血清为佳,剂量为每公斤体重肌注20-40 国际单位,其中一半注射于伤口周围。如应用马的免疫血清应有用前需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注射。
2.对咬人动物的处理:
①如为可疑狂犬应立即捕获处死,尽快进行脑组织检查内基氏小体或免疫荧光法检查,肯定是否为狂犬,由于对狂犬脑组织的病毒通过皮肤粘膜伤口甚至通过空气可以感染人,操作必须在有条件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②如为健康动物,应隔离留检10 天,在留检期间如发现可疑,应即处死、焚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原性疾病,蜱为传播媒介,可通过接触急性期患者或患者尸体血液传染,主要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及疲乏无力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及腹泻等,重症患者可因脏器损害而死亡。本病给予积极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病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蜱虫叮咬,好发于蜱虫疫原区的居民和旅游者,可通过脾叮咬传播。
主要病因:蜱虫叮咬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血液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潜伏期一般为7~14 天,死亡率可达10%。
传播途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危重患者或带菌动物的血液、分泌液等体液传播。
好发人群:
1.蜱虫疫原区的居民蜱虫疫情区居民,蜱叮咬概率大,导致该病的几率大。
2.旅游者爱好旅游的人容易遭到蜱虫叮咬,导致患病的概率大。
症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及疲乏无力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及腹泻等,重症患者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典型症状
发热急性起病,多为持续性发热,体温多为38℃,重者可高达40℃以上,部分患者发热病程可超过10 天。
全身症状
患者可伴有头痛、浑身乏力、肌肉酸痛、浑身难受等全身表现。
消化道症状
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对吃饭提不起兴趣,而且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等表现。
并发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现皮肤和黏膜自发性出血,表现为瘀点、瘀斑,也可出现嗜睡与昏迷伴有心跳加快,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急性肾衰竭,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
就医
当患者有蜱虫叮咬史,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及疲乏无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医,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即可初步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需与伤寒相鉴别。
就医指征
患者出现发热、头痛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疲乏无力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应立即就医。
二、预防免疫相关政策知识:
百日咳
一、基本概念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该病病程较长,典型症状可表现为持续 2 —3 个月的咳嗽,故称为“百日咳”。
二、传播情况
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
三、重点人群
各年龄人群均可见百日咳发病,其中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患儿年龄越小,出现并发症和重症的风险越高,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有 1 岁以内婴儿的家庭,如家庭成员中出现持续咳嗽病例,应尽早就诊,且避免与婴儿密切接触。
四、临床表现
典型的百日咳病例,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2 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鸡鸣样声音,咳嗽夜间加重,可伴有呕吐。 婴儿病例、有免疫史或百日咳病史者,感染后症状多不典型,其中婴儿病例感染后多无典型痉挛性咳嗽,易出现发绀、 气促、呼吸暂停,甚至窒息,出现以上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以免延误治疗。
五、预防措施
百白破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降低婴幼儿发生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于2月龄、4月龄、6月龄分别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18月龄和6周岁各加强接种1剂次;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百白破疫苗,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此外,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 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锻炼。
麻疹
一、基本概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流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二、传播情况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麻疹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亦可造成感染,其潜伏期为7—21 天,通常为 10—14 天,传染期一般是从皮疹出现前5天持续到皮疹发生后 5 天,免疫力低下患者传染期可延长。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暴露后显性感染率达 90%以上。通过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或自然感染可获得免疫力。孕妇、营养不良的儿童、严重免疫缺陷者罹患麻疹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
四、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38℃),发热2—4天后出现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并可累及黏膜的红色斑丘疹,伴有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畏光、结膜炎等症状。起病早期在口腔颊黏膜可出现针尖大小灰白色突起,即麻疹黏膜斑。少部分可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
五、预防措施
麻腮风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及时、全程接种麻腮风疫苗可以获得有效保护。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在8 月龄、18 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麻腮风疫苗,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病例隔离和密切接触者健康监测对于麻疹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无呼吸道并发症的病例隔离至出疹后5 天,有肺炎并发症的病例隔离至出疹后 10 天。密切接触者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近距离接触病例之日起21 天。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学习和工作,坚持勤洗手,做好科学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出疹或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