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9020043463670/2024-0434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教育和体育局 组配分类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有效性

《关于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学校各方面不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议》的答复(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90号)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4-07-01 信息来源:区教育和体育局

关于对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90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白拥军委员、杨萍委员、马涛委员、沙立洋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学校各方面不断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年6月18日总书记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观摩思政课时要求:“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正如您们所说,各级各类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石。您们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再上新台阶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是加强思政课堂教育主阵地建设。现在中小学所用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内容,确保了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 关于进头脑方面,①对于低年级学生,通过象征教育,启蒙共同体意识。使学生建立象征符号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联想,培养各族学生对国家的崇敬感,萌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②通过情感教育,强化共同体认知。引导学生情感走向,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爱中国共产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的真切情感。③通过理性教育,增强共同体认同。初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有效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为今后一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④通过文化融合,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培育共建团队,学习弘扬各民族文化精粹,共同奏响校园民族团结进步乐章。因此我们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问题相结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逻辑讲全讲深讲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二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讲好民族一家亲故事,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源头活水”: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演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实践案例讨论,开展体验式教学;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合作,开展场景式教学;依托新媒体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制作契合学生接受心理和认知习惯的微视频、微电影、微课堂,开展沉浸式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从而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四是落实“首课思政负责制”启智润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积极挖掘新闻、热点人物、节日等时政热点的育人点,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整合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开展好首课教育,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探索形成党政领导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有力地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五是不断打造石榴籽“家校社”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 充分开发和利用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丰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在学校环境建设中,要打造相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区、民族文化知识长廊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知识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中。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打造“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班,树立民族团结模范班集体和先进典型,着力培养具有深厚民族团结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构筑各民族学生共有精神家园。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感谢您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我们会朝着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稳健前行。

联系人: 李梅    电话:0538-6368575


泰安市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4年6月27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深度导航<<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