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2MB2824265U/2024-0348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区卫生健康局 | 组配分类 | 健康科普 |
(职业健康)健康信息科普
浏览次数: | 信息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 更新时间:2024-06-25 |
职业健康,你我同行—职业病健康科普
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好坏与劳动者健康息息相关。不良的工作环境会对劳动者的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引起职业病。
01.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防治法》定义的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02.如何进行职业病诊断?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鉴定、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程序和保障措施。当劳动者怀疑自己患有职业病时,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诊断机构将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出具诊断证明书。
如果劳动者对诊断结果有异议,在接到诊断证明书之日起30日内,可以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职业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也将依法享受相应的待遇和保障。
03.构成法定职业病的条件
1.有用人单位:病患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2.有职业史: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有接触史: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
4.合法: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04.职业病分类
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我国法定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
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 19种 |
二、职业性皮肤病 | 9种 |
三、职业性眼病 | 3种 |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 4种 |
五、职业性化学中毒 | 60种 |
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 7种 |
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 11种 |
八、职业性传染病 | 5种 |
九、职业性肿瘤 | 11种 |
十、其他职业病 | 3种 |
05.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危害因素分为6大类:
1.粉尘类(52种):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2.化学物质类(375种):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酰胺等。
3.物理因素(15种):包括噪声、高温、低气压、高气压、高原低氧、振动、激光、低温、微波、紫外线、红外线、工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物理因素。
4.放射性物质(8种):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5.生物因素(6种):包括艾滋病病毒、布鲁氏菌、炭疽芽孢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生物因素等。
6.其他因素(3种):包括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等。
06.如何做好职业健康保护
1.长期吸入矿物性粉尘导致的尘肺病是不可逆的疾病。生产性粉尘的控制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预防粉尘八字方针:1革(改革工艺和革新生产设备);2水(湿式作业);3密(尘源密闭);4风(加强通风);5护(个人防护);6管(维修和管理工作);7教(宣传教育);8查(定期检查粉尘浓度和定期体检)。
注意!!不能用棉纱口罩和医用口罩代替防尘口罩。
2.工作中接触化学有害因素应注意预防化学中毒,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工作场所通风,规范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定期参加职业健康体检。
3.工作中接触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应注意预防窒息和刺激性气体中毒,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检修设备,防止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加强通风和日常监测,作业场所设置警示标识,装置自动报警设备,正确佩戴供氧式防毒面具。
4.工作场所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可导致听力损伤甚至耳聋,应做好噪声源和噪声传播的控制,规范佩戴防噪声耳塞或耳罩,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5.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工作要注意预防中暑,采取通风降温、隔热等技术措施,供给含盐清凉饮料、补充营养,特殊高温作业劳动者须佩戴隔热面罩和穿着隔热阻燃、通风防热服。
6.工作中接触放射线可能导致急、慢性放射性疾病、癌症或遗传疾患。从事放射工作作业时,应正确使用放射防护用品,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进入可能存在大剂量的放射工作场所时,需携带报警式剂量仪。
7.长期伏案低头作业、固定体位作业或前倾坐姿工作,要通过伸展活动、间歇性休息等方式,避免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背痛的发生。
8.长期站姿作业要通过适当走动等方式保持腰部、膝盖放松,防止静脉曲张。
9.工作压力过大或暴露于极端场景可能会损害身心健康,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或寻求专业帮助予以缓解。
10.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11.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利于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