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民政局认真落实区委“11645”的工作要求,立足“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工作宗旨,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扎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核心任务,构建起制度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服务更加高效,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新格局。先后荣获“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地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等荣誉称号,5项改革案例荣获省以上优秀案例(其中地名工作案例入选国家案例选编),20余项工作经验在中央、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区民政局班子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干事创业好班子”。
一、突出社会救助功能定位,兜底保障更精准。一是立足“汇”做到三个强化。汇集政府职能,强化组织领导,汇集部门职能,强化救助责任,汇集服务资源,强化社会参与。采取政社联动、政策支持、样板示范等方式,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与政府救助形成良性互补。二是立足“需”做到精准救助。依托“泰汇救”服务平台,科学评估困难群众经济、生活、心理、医疗等情况,列出需求“清单”精准对接,量身打造快捷周到的服务模式,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及孤困儿童救助保障标准,每年为全区2万余名困难群众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9600余万元。三是立足“实”做到机制健全。充分发挥监测信息平台预警作用,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及时救助,探索“救助+网格”模式,将救助工作向网格延伸,确保全方位、无死角。总结形成的《一个救助委员会构筑社区村级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荣获全省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救助一个人幸福一个家”一级智力残疾患者集中供养三年关爱行动》荣获全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
二、突出养老服务质效提升,应对老龄更多元。一是全面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社区养老服务“四化联创”提质增效工程,全方位开展居家上门服务。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加大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目前全区有养老机构17 家,机构养老床位4108张,建成“家门口”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53处、家庭养老床位800张,在全区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有效满足了养老服务需求。二是高效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应用。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 建立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监管预测、服务派送、指挥调度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发“泰好帮”小程序,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就近服务,实现信息平台、养老机构、社区站点“三位一体”、融合高效,打造智慧养老新模式。三是聚力推动养老服务市场活跃。积极落实各项养老补助优惠政策,引进培育了一批优质养老服务主体,促进了养老服务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运营,与山东锦阳、济南护乐家、九如城等品牌养老企业开展合作,新落地智慧健康养老企业4家,本土社会组织培育20余家;推进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餐饮、家政、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实施的“物业+助餐+养老”发展模式,构建起连锁化、标准化的服务网络。
三、突出弱势群体关爱保护,为民解困更有力。一是抓好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健全完善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持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各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在花样年华景区建成全省最大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同步建成街道镇、村居未成年人保护站,实现三级全覆盖。创新“144321”工作模式,打造“一(e)路守护”线上线下未成年人保护品牌,在全省未成年人推进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书记话未保》专题片在《中国推介》播出。二是推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积极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集中区级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建设患者就近服务站点,设立1个区级精康融合中心、5个精神障碍片区康复站、1个集中康复点、1支精康融合服务团队,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规范化、精准化运作。三是提高残疾人补贴力度。连续提高残疾人补贴标准,一二级和三四级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96元、147元;一级和二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77元、147元。
四、突出基本服务创新创优,为民服务更周到。一是创新打造“海誓山盟·情定泰山”婚俗文化品牌。依托婚姻登记处、村居等资源建立婚俗改革阵地,打造婚俗文化长廊和“零彩礼”示范村(居),在红门附近建立“泰山作证”婚姻登记巡回点,开发“相亲+领证+旅游+婚拍+祈福+文创”系列产品,积极争创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岔河村的安家梦》获得民政部“我与婚俗改革”征文三等奖。二是创新打造“红社益家”社会组织党建品牌。成立“枢纽型”街道镇社会组织7个,全区备案登记社会组织1356家;持续开展“红色领航·星耀泰山”主题活动,涌现出“红社敢当”“‘童’在泰城·守望成长”等26个公益项目,着力推动社会组织纵深发展。三是实施“地名+”创新工程。打造泰安地名文化街区、老县衙地名文化片区、红色地名文化阵地、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示范点等文脉载体,扎实开展全国乡村著名行动,重点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地名信息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实现“地名+文旅”“地名+红色教育”“地名+乡村振兴”双向助力融合发展。《中国社会报》“乡村著名行动大家谈”栏目,实地访谈推广了泰山区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和成效,民政部以《简报》形式多次表扬泰山区地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