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2MB2824265U/2024-011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区卫生健康局 | 组配分类 | 健康科普 |
泰山区综合健康报告
浏览次数: | 信息来源:区卫生健康局 | 更新时间:2024-04-15 |
泰山区综合健康报告
为掌握泰山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其健康相关危险因素,查明社区人群主要健康和卫生问题,明确居民对健康需求,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及其优先干预顺序,为政府制定疾病控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区于2021年7月底组织开展泰山区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工作,结合全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肿瘤监测、基本公卫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监测,完成了《泰山区慢性病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报告》及《泰山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报告》,现将我区综合健康状况发布如下:
一、慢性病相关结果
(一)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
1、男性吸烟率处于高水平流行状态,二手烟暴露率较高,控烟措施仍需加强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吸烟率为26.4%,现在吸烟率为20.95%。虽然吸烟率比较山东省2018年和泰山区2017年的吸烟率有所降低。但男性吸烟率为51.41%,现在吸烟率为41.3%;女性吸烟率为1.81%,现在吸烟率为0.96%;说明我区控烟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且应当重点针对男性采取控烟措施。另外分析显示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二手烟暴露率为40.8%,其中男性为41.69%,女性为39.92%;二手烟暴露率较高,控烟措施仍需加强。
2、饮酒行为普遍存在,男性高于女性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30天内饮酒率为28.56%,男性为50.63%,女性为6.88%;居民过去12个月饮酒率为32.56%,男性为55.3%,女性为10.22%,男性约为女性的5倍。居民危险饮酒率为8.77%,男性为9.6%,女性为2.78%;男性约为女性的3.5倍。有害饮酒率为13.32%,男性为14.59%,女性为4.17%;男性约为女性的3.5倍。与2018年山东省监测和2017年泰山区监测结果相比,30天内饮酒率、12个月饮酒率、平均饮酒量、危险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在各人群均有下降,但男性饮酒行为较为普遍,需要注重过量饮酒行为的干预。
3、盐和油的摄入量偏高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盐、油每天平均摄入量为10.21g、27.29g;盐和油的摄入量较前有所下降;但对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盐和油的摄入量仍偏高,要继续加强居民和膳食的干预。
4、居民中强职业性活动时间减低,静态生活方式普遍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每周中等强度职业性活动累积时间为11.5小时,男性(12.26小时)低于女性(10.8小时)。居民每周高强度职业性活动累积时间为3.85小时,男性(4.23小时)高于女性(3.23小时);每周交通性体育活动累积时间为4.26小时;每周身体活动量为6411MET,男性(7178.5MET)高于女性(5656.8MET);每周身体活动不足率为21.0%,男性(20.2%)低于女性(21.8%)。居民经常锻炼率为43.5%,男性(43.25%)与女性(43.775%)基本持平;居民每天静态时间为3.4小时,睡眠时间为7.4小时。与2018年山东省居民平均水平和2017年泰山区监测水平相比,中强度职业性职业活动、每周活动量均有所下降;每周活动不足率有所增加;虽然经常体育锻炼率已达到山东省平均水平,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全民健身行动”行动目标的目标,但居民静态生活方式普遍,有增加的趋势。
(二)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
1、成人居民肥胖与中心性肥胖现象显著,且男性高于女性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6.85%,男性(35.18%)低于女性(38.49%);肥胖率为21.19%,男性(20.99%)低于女性(21.39%);中心性肥胖率为52.36%,男性(52.77%)高于女性(51.96%);与山东省2018年监测的数据和2017年泰山区监测数据对比,男性呈现下降趋势,女性中心性肥胖率稍有上升减少;总体成人居民肥胖与中心性肥胖现象仍然较显著。
2、成人居民高血压患病形势仍然严峻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82%,男性(29.64%)高于女性(22.06%);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率为64.74%、治疗率为61.38%、血压控制率为51.87%;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状况达到了山东省的相关目标;与2018年山东高血压患病率的总体水平相比(总体为27.6%,男性为30.8%,女性为24.4%),总体上升了,说明高血压患病形势仍然严峻,还须加强管理。
3、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呈高水平流行,防治形势严峻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为33.04%,男性为36.25%,女性为29.89%;其中,高总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10.02%,男性为10.4%,女性为9.65%;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21.1%,男性为22.25%,女性为19.96%;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14.07%,男性为15.94%,女性为12.23%;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为13.1%,男性为13.41%,女性为12.8%。与2018年山东省平均水平相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4、成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呈稳定上升趋势,防控措施需要提升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8%,男性为9.72%,女性为9.84%;与2018年山东的水平相比(总体为10.3%,男性为10.9%,女性为9.6%),与2018年山东的水平相比(总体为10.3%,男性为10.9%,女性为9.6%),总体下降0.5%,男性下降了1.2%,女性上升了0.2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晓率为63.55%、治疗率为44.83%、血糖控制率为40.89%;达到了《山东省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县》的标准要求,整个人群的患病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需要提升并加强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
(三)慢性病相关知信行及自报健康行为
1、吸烟导致相关疾病的知晓率待提高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对吸烟能导致中风、心脏病、肺癌的知晓率分别为55.39%、56.26%和78.18%;居民对吸烟导致的中风和心脏病的认知待提升。
2、每人每天使用盐、油推荐量知晓率较低
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对膳食指南、5g盐、25g油的知晓率分别为49.95%、22.50%、12.96%;各知识的知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需要提升高年龄组人群的知晓率。
3、控盐和控油工具使用率较低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家庭控盐勺、控油壶的使用率分别为50.56%、33.19%。提示相关部门应该采取行为干预措施,提升控盐控油行为。
4、采取减盐措施率待提高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采取减盐措施率为58.43%,其中男性为57.43%,女性为59.41%,女性略高于男性。
5、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需要再提升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73.17%,其中男性为74.05%%,女性为72.30%,达到了山东省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要求,居民对控制血压的措施知晓率较高,但对食用油、食盐推荐摄入量等知晓率较低。
6、自报健康行为率较低
2021年泰山区18岁及以上居民健康体检率60.12%,其中男性为59.48%,女性为60.74%,1个月内测量过血压的为36.42%;6个月内测量过血糖的为20.91%,6个月内测量过血脂的为21.34%。
(四)慢性病发病、死亡及报告管理情况
1、慢性病管理水平有待于提升
泰山区2019年—2021年多死因链填写完整率均超过了50%;整体报告工作迟报率、迟审率逐年提升,保持在1%以内;但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死因诊断不明比例、伤害意图不明比例、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分别为0.34%、0.12%和0.1%;专业人员报告、审核及死因编码评价能力有待提升。
2、慢性病仍然是引起居民死亡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
泰山区居民死亡病例中,心脏病的死亡率为180.00/10万,位居死因顺位的首位;第二位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48.76/10万;第三位为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2.01/10万;第四位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45.93/10万;第五位为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为12.68/10万。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的是肺癌,其次为乳腺癌、甲状腺癌、胃癌、食管癌。恶性肿瘤死亡最高的是肺癌,死亡率为45.93/10万,其次为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冠心病发病第1位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其次为冠心病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占全部冠心病的85.29%;死亡第1位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其次冠心病猝死,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占全部冠心病死亡的72.5%。脑卒中发病第1位的是脑血栓形成,其次为脑栓塞、腔隙性梗死、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占全部脑卒中的36.48%;死亡第1位的是脑栓塞,其次为脑出血、腔隙性梗死,脑血栓形成死亡占全部脑卒中死亡的25.26%。
二、建议
(一)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健康中国行动》分阶段目标,逐步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跨部门慢性病防治协调机制,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营造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2、各级政府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加强以慢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为主的监测体系建设,做好社区诊断工作,了解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状况,为评价干预效果提供决策依据。
3、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程度,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具体防治目标和控制策略,关注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
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为突破口,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主要手段,加强防治结合,以社区为平台,促进疾病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
5、加强慢性病防治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泰山区人口结构显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非传染疾病已经是县区内居民的主要死因归因。慢性病防治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充分发挥技术指导作用,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指导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工作实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满足慢性病防治需求。另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整体的融合发展。
(二)广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
1、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一评”即健康评估,提倡推广和开展健康指标检测,评估身心健康状况,早干预;“二控”即控烟、控酒,倡导不吸烟、不敬烟,适量饮酒;“三减”即减盐、减油、减糖,倡导低盐、低油、低糖饮食,少喝碳酸饮料;“四健”即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心理。通过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指导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体医融合、营造健康饮食文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五大措施,实施健康评估、控烟、控酒、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健康心理等十大行动,针对居民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创造长期可持续的支持性环境,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引导居民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控制和减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积极营造运动健身环境。体育部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逐步提高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门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环境保护部门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工间操制度;社区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模式。
3、建立健康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健康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径。经社区诊断,泰山区已经建立相对完整的健康管理框架,已经将老年人、儿童、妇女等重点人群纳入健康管理的框架内,但是也存在重点人群管理中满意率下降的问题。健康管理不是某层级政府部门、某个机构的职责,需要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和个人各方的共同努力。在县政府层面,需要明确健康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机构和家庭、个人在健康管理方面的责任,完善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
(三)加强医防结合,开展重点慢性病机会性筛查,推广慢性病自我管理
在医疗机构开展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点慢性病机会性筛查,落实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及早发现慢性病病人,提高知晓率,从而早期治疗。加强医防结合,落实机构职责,通过强化重点慢性病防、治、管、养,做到慢性病防治体系的融合发展,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推广关于重点慢性病的成本低廉、效果良好、可负担的基本药物和技术,使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得到及早、有效治疗,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四)加强督查培训,提升慢性病监测报告质量
各级业务机构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监测培训督导,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认真做好慢性病信息收集、录入及质量控制等各项工作,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报卡人员的医疗资质,确保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履行慢病监测工作职责落到实处,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备专业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加强慢病监测队伍的发展,从硬件和软件全方位出发,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慢病防治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机构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加强慢病监测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包括对临床医生、报告人员、监测人员等进行相应专业技术培训,定期对各单位的工作质量进行督导考核,进一步提高数据数量和质量。
(五)加强科学研究与合作,不断完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加强慢性病监测结果的分析利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宽慢性病防控的研究领域,针对各种慢性病危险因素展开专题调查,深入探讨慢性病发病因素,制定有效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和措施,并评估效果。
(六)社区优先干预内容和干预措施,完善社区干预评价体系
根据健康危险因素是否是明确的致病因素、是否定量评价、可否预防控制、有无明显健康效益、干预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干预费用等确定优先干预危险因素排序依次为加强运动、控烟、控盐、控制体重、养成卫生习惯和饮食方式、心理因素等。例如吸烟是冠心病、脑卒中、多种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且泰山区发病及死亡的前五位恶性肿瘤均与吸烟有关。由政府主导,通过创建无烟学校、无烟医疗机构、无烟示范单位,逐步实现公共场所无烟化,不仅能有效控制吸烟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同时也能保护健康人群免受二手烟危害;在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和高发人群开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包括开展妇女“两癌”筛查、40-69岁人群食管癌筛查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查体等工作,积极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组织职工查体并增加肿瘤筛查项目,提出社区优先干预内容。
通过评价监测干预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时调整计划,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把干预活动开展后的情况与制定的目标和工作计划相比较。检查计划执行的动态过程;每项干预活动的目标是否达到覆盖的人群及人群对活动的态度及满意度;干预活动是否按计划开展情况,是否可行。近期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目标人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情况、政策出台情况、环境改变情况、费用等。远期效果评价包括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的降低、健康危险因素的改变情况,经费效益比等等。不断完善社区干预评价长效机制,形成近期效果推动远期效果,远期效果引导近期效果的联动机制。
泰安市泰山区卫生健康局
2023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