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聚焦产业发展 坚持科技赋能
推动科技“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最大增量”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4- 12- 03信息来源:区科学技术局

今年以来,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锚定“当标杆、作表率,打造首善之区”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链式思维,围绕“四链融合”加快“内育主体,外引资源”,荣获市级以上科技荣誉53项,全区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实施三大行动,改革科技体制新模式。一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紧盯4条重点产业链创新需求,围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凝练课题,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健全完善市区联动、校企联合协同发展机制,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市“双十工程”等重点项目57项、立项资金3300余万元,将撬动利润1.5亿元,新增税收5000余万元。二是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改革企业参与创新模式。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坚持分类培育、重点施策,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着力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1-9月,辅导250余家企业参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8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幅度3.43%,居全市第一。三是实施创新平台分类建设行动,改革科技力量培育模式。扎实推进有关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高水平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打造“国字龙头、省级骨干、市级地基”的三级平台梯队,形成“产业-行业-企业”联动的创新矩阵。紧紧抓住省级实验室重组契机,2家企业获批省重组重点实验室,全市仅3家;1家企业备案首批省新型研发机构,全市唯一。

二、完善三大体系,形成协同合作新机制。

一是完善科技交流合作体系,形成“政校行企研”协同机制。深化“城产教科创”融合常态化开展企业技术需求、高校科技成果双向征集,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农大、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积极落实市双百行动,开展“院士专家泰山行”,形成企业“出题”、政府“发卷”、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融通创新模式,促成产学研合作45项,建立联合培养基地2个、成果转化基地2个。二是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形成“引育留用”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聚焦国家级人才引进、创新科研人才培育、产业领军人才申报等重点,做好人才全流程对接服务。通过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短期聘用等灵活方式,实现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引进外国专家38人,占全市72%,取得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A21人,占全市87%;推荐16位专家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选聘科技副总11人。三是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体系,形成“订单式”精准对接机制。发挥泰安农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泰安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等院所高校特派员与基层服务单位双向选择、长期合作,确保供需匹配、精准对接,备案省市级科技特派员120余人,举办农业科技培训2场,解决农业发展难题16项,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8项。

三、推动三个融合,拓宽科技创新服务新路径。

一是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融合,拓宽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加快推进泰山科技大市场建设,积极组织或参与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技术经理人培训等,发展壮大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促进全区技术交易市场蓬勃发展。获批市级技术转移补助资金项目7个,1-9月科技服务业劳动工资总额增速1.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一。二是推动科技金融与财政融合,拓宽科技企业融资路径。实行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月调度、季分析,对研发投入异常的企业及时跟进、靠上服务,支持研发投入占比高、复合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硬科技的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享受金融政策发挥鲁科贷作用,1-10月,全区24家企业的50鲁科贷列入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授信金额3.18亿元、贷款金额1.48亿元,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增长。三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拓宽惠企政策落地路径。着眼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做好科技营商环境优化文章。深入开展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创新券应用、科技项目管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专项培训班6次,技术对接活动40余次,落实科技型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小升高财政补助等1120万元,确保各项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贯彻省、市科技工作部署,着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