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山东聚多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李东民正和同事忙着调整滤板机加工中心制造参数,检查设备的工作性能。李东民是山东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学院教授,从事智能制造领域科研工作20余年,一直在学校实验室做科研的他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家企业的“副总”。
确切地说,李东民担任的是“科技副总”。在企业,他并不参与经营与决策,而是带领一支专业研发团队,专攻各类技术难题。
“科技副总”是为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科技专家而搭建的平台,他们一端链接高校科研资源,另一端紧贴前沿市场需求,打通产学研融通关键环节。今年1月,泰山区开展“科技副总”选聘工作,从市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专家、教授到企业挂任“科技副总”,指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工作。
山东聚多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田尚锋表示,山东聚多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面对市场竞争,企业急需在压滤技术的优化升级方面实现突破。“但靠我们自己的技术团队很有限,李东民教授的到来为我们的团队技术研发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有了“科技副总”带领新的技术团队加持,山东聚多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核心竞争力产品GTY 超高压弹性压榨压滤机,入料压力最高可达1.5Mpa,滤饼厚度最大可达70mm,处理能力是传统压滤机的2倍,获得授权专利30余项,在提高煤泥脱水效率、降低能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带动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该项目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才能真正了解贴近市场的技术需求,更好地将实践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李东民坦言,“科技副总”平台让他有了更为广阔的才能施展空间。
从一位“副总”到一项技术,从一个成果到一批产品,泰山区坚持“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政府助题”模式,不断拧紧校企之间的“纽带”,打通成果转化的“窗口”。截至目前,泰山区已组织100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对接400余次,转化高品质印染产品设计开发、高导电率铝合金材料研究等科技成果51项,解决企业创新难题近百个。
同时,与驻泰高校联合探索“双向任职”模式,聘任科技副总11名、创新创业导师7名,建成山东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的科研平台19个。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53家,近年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67人,不断推动着科研深扎产业一线,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变成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