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2370902494290684F/2024-0669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组配分类 健康科普
有效性

泰安市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科普——常见自然疫源性疾病防制知识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新时间:2024-12-18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主要由蜱虫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也可造成感染。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有哪些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该病起病急,体温多在38℃以上,多出现全身不适及明显肌肉酸痛,可伴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的患者,预后较差。

3.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一是做好个人防护。户外劳动或旅游时,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坐卧,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或花露水等。二是蜱虫暴露后的处理。从野外劳作或旅游回家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虫,用干净的尖头镊子将蜱虫在尽可能靠近皮肤的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量向外拔出,方便的情况下,也可先用酒精喷涂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如果在暴露后几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需要尽快就医。三是保持环境卫生,防蜱灭蜱。保持居家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庭院内外的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四是陪护人员提高防护意识。参与护理病人的亲属等陪护人员要佩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等体液,若不慎接触,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

二、布鲁氏菌病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2.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哪些?

羊、牛、猪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马、骆驼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在我省,羊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牛。

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一是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常见于从事畜牧、兽医、饲养、畜产品加工等职业人群,在处理病畜难产、流产、接生羊羔,检查病畜,饲养病畜,挤奶,屠宰病畜,皮毛加工等过程中感染;二是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物或饮水,细菌经口腔、食道黏膜进入机体,比如喝生奶、吃半熟的肉或饮用被病畜污染的水等;三是经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带有布鲁氏菌的飞沫、尘埃,从而感染机体。

3.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有哪些?

一是控制传染源。必须加大牲畜的检疫,病畜的隔离和病畜的淘汰工作,严格控制疫区病畜的输入,做好非疫区的保护工作。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要认真做好各种传播因子的消毒工作。

三是做好个人防护。从事饲养、管理、屠宰家畜以及畜产品加工、收购等职业的人员,在工作场所要穿工作服,佩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套袖,以及穿胶鞋或胶靴等。



作者:吴秀芬,女,主治医师,泰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主任。


深度导航<<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