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泰山区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持续在抓实基本、活跃基层、打牢基础上下足功夫,切实将组织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形成了一批“书记抓,党建促”的乡村振兴先进案例。为此,“和美泰山”微信公众号开设“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栏,对我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先进案例集中展示,充分发挥榜样力量,营造对标提升、比学赶超、竞相振兴的浓厚氛围。
泰山区邱家店镇位于泰山区东部汶水河畔,北望泰山,南依徂徕山,总面积54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辖36个行政村、1个工业园区,是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全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镇。刘家疃村、王林坡村荣获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王林坡村荣获全省“我最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去年以来,邱家店镇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工作主线,创新谋划“党建引领、区域共建、全域振兴、先行共富”的发展路径,通过建队伍、强产业、优治理,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资源、把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把党建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成果,推动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激活队伍动力源
雁阵齐鸣促振兴
紧盯“人”这一关键,厚植乡村振兴力量支撑,着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党员群众“一条心”,激活乡村振兴“一盘棋”。头雁队伍激活红色动能。党委书记挂帅镇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乡村振兴及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专班”,抽调6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聚合乡村振兴办、组织办、宣传办等部门力量资源,统筹做好全域振兴谋划实施。创新开展“三学三争”主题实践、“邱知邱学”大讲堂、乡村振兴大讲堂等各类学习教育18期,扎实开展岱下“邱”点兵乡村振兴“擂台比武”3期,以学促干、互学互促,分级打擂、比学赶超,着力锻造出一支心中有数、手上有招、开口能讲、问策能对的过硬支部书记队伍,真正以“头雁效应”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动能。骨干队伍凝聚红色力量。积极推进农村党员管理制度创新,全镇域开展“三亮三比三评三创”活动,细化量化积分,用“小积分”引导党员发挥“大作用”,推动2000余名党员在疫情防控、防汛抗灾、产业发展等工作中当模范、作表率。青苗队伍焕新红色血液。大力实施“青苗精培”工程,公开选聘25名大学生村务工作者,服务乡村建设发展;建立年轻干部“导师制”,实现师徒结对、以老带新;搭建实践锻炼平台,32名年轻干部先后在项目一线、重点工作专班体悟实训;40名年轻村干部在管区内部“比武”中登台亮相,服务群众、学习实践、攻坚克难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挑起发展金扁担
产业兴旺促振兴
紧盯“产业”这一根本,建强乡村振兴发展引擎,着力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一村一策兴产业。实施“党建引领产业强村”工程,做强新能源发电、有机果蔬种植、桑叶茶研制、高科技农业等村级产业项目30余个。扎实推进中央财政扶持资金项目和前燕家庄村工作队扶持资金项目建设,年增收超过50万元。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优势产业,王林坡村创新与泰晟环保建材公司合作方式实现年增收200万元,刘家疃村农业园扩规提档实现年增收30万,刘家疃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功创建省级示范社。龙头带动强产业。整合组织、农办、经贸办等部门力量,设立食品产业链项目指挥部临时党总支,以味之源、赫蔚煊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链”起17家农产品企业和合作社,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村企共建模式,辐射带动17个村实现集体增收。搭建载体旺产业。探索共同富裕新模式,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泰城首家现代食品产业园,创新服务举措,建设“红链领航、企业秘书、行业联盟、产业链工作”4个工作站,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带动发展村级配套产业项目6个,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带动集体增收350余万元。
解锁善治新密码
治理增效促振兴
紧盯“治理”这一核心,促进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区域化党建夯基础。以组织联建、产业联育、服务联享、事务联商、创新联抓为手段,实现区域内引领作用同发挥、集体增收同见效、民生事业同进步、乡村善治同提质、区域品牌同打造,高标准打造4处片区党群服务中心,筑牢乡村振兴红色阵地。以“善治理”化解基层治理难点,高标准建设党建引领镇域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集约化治理,逐步构建起区域共建、多元共治、全民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网格化模式优治理。探索“四定四清”网格治理模式,全镇划分112个网格,将网格定细、人员定准、岗位定实、制度定严,把信息托清、承诺亮清、职责厘清、流程列清。1000余名党员以专兼职网格员身份就地融入治理服务,“望闻问切”网格员工作法有效提升网格员专业化素质。2处功能区网格驿站承担产业园区、公园景区服务功能,搭建起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成功延伸网格化治理服务“触角”。精细化物业强服务。创新“红色物业”治理模式向农村延伸,打造“红惠物乡”物业服务品牌,以党支部为龙头,领办红惠泉乡、红暖阳等5家乡村红色物业公司,将村庄环卫保洁、产业园区发展服务、公园景区游客服务统一纳入物业服务事项,开展乡村红色物业积分换购活动,用积分结果激励引导村民参与物业服务,不断实现乡村治理融合化、服务精细化。乡村红色物业经验做法在新华社刊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