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泰山区坚决扛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治责任,持续在抓实基本、活跃基层、打牢基础上下足功夫,切实将组织效能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形成了一批“书记抓,党建促”的乡村振兴先进案例。为此,“和美泰山”微信公众号开设“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栏,对我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先进案例集中展示,充分发挥榜样力量,营造对标提升、比学赶超、竞相振兴的浓厚氛围。
泰山区省庄镇位于泰城东部,是山东省重点镇、省级文明单位。总面积65平方公里,辖38个村社区,总人口5.7万,其中少数民族8100人。省庄镇北部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宜人,南部地区交通便利,工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省庄镇党委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通过培强队伍、育强产业、做强区域,聚力打造“山水红盟”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资源集聚,以“红盟”构筑发展矩阵,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红色引擎”,加快建设“党旗红、山水绿、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省庄。
以“党建红”引领“发展红”
锻造堪当重任队伍
把乡村振兴一线、任务攻坚一线作为党员干部的“检验场”,持续强化能力素质建设。培育“头雁队伍”。创新实施“村社区党组织整体优化提升‘六个一’行动”,以项目化考核、数字化打分、严肃化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经常性开展观摩比武、集中培训、外出学习、经验交流,在互学互促互评中提升“领飞”本领,以“关键少数”带动整体全面过硬。组建“先锋红盟”。通过个人自荐与支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全镇范围内优选150人纳入先锋队统一管理,制作量化积分管理手册,设定分值“量体裁衣”,逐人逐一建档、精准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工作任务,在实践中锤炼党性、锻炼能力、丰富经历。绘制“全域图谱”。在全镇范围内遴选整合9处党员教学点,运用“纸质+电子”“漫画+实景”的多元化形式,将分布零散的教育基地串点成线,以VR形式展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员提供差异化培训,以理论学习带动思想提升,以思想提升带动实践发展。
以“品牌亮”助力“产业旺”
探索现代都市农业
把产业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念好“山字经”种出乡村振兴的“摇钱树”。规划先行强基础。聘请山东大学专家团队,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北部山区旅游观光路,规划打造茶企联建叶家庄、花果田园大河峪、养心福地安家庄、不老乡村亓家滩、泰山茶乡小津口等特色乡村,示范带动全域提档升级。转型升级强保障。瞄准康养等新兴产业,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入股、联营等方式,打破地域限制,将盘活的闲散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民宿、健康养老、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项目,实现信息、资源、服务共享。安家庄村泰山养心谷项目建成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突破千万元。亓家滩村与小津口村串联研学体验路线,吸引游客1.2万人次。品牌打造强支撑。依托32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泰山茶、休闲采摘等优势产业,举办采摘节3届,培育省级合作社7家,打造农产品商标注册33个、休闲农业示范点7个、精品民宿4处、市级产业园3个、市级农业公园1个,泰山茶成功列入国家首批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达37.52亿元。
以“区域兴”带动“全域兴”
凝聚片区联建合力
坚持以农村区域化发展为抓手,依托安家庄、东羊楼、东孙3个区域化党群服务中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整合区域资源。探索实施组织统筹、人才统管、资源统整、产业统培、服务统一的“五统”工作法,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共同进行党员教育、统筹力量服务群众、聚合资源抱团发展,形成“以先进带后进、用强村帮弱村”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片区将民族文化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同特色旅游深度融合,建设泰城东部集党性教育、民族文化、观光旅游、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发展综合体。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双周工作例会、重大事项研判等制度,定期开展联席会议,深入探讨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等问题,交流分享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企合作发展等经验,形成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汇聚的良性循环。北部山区共同富裕先行区率先破解单打独斗发展局面,高标准培育猕猴桃、樱桃等8种片区特色产业,吸引30余名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推进协同治理。以区域内各村党组织为单位,设立后备人才库,坚持“选育管用”精准发力,在全镇储备起一支不少于260人的后备队伍,划定服务“责任区”,实行“定格、定人、定责”,梳理服务事项154项,服务群众达4万人,确保区域内每名群众都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真正做到组织领导、服务联动、多方参与、共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