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庄镇岳庄村:矛盾纠纷调解“五微”工作法 绘出和谐新“枫”景
浏览次数: | 信息来源:泰山区人民政府 | 更新时间:2023-12-04 10:42:56 |
岳庄村位于泰安市泰山区省庄镇,全村共809户,3396人,其中回族占70%,是回汉聚居的重点村。近年来,岳庄村聚焦民族村情况多元、纠纷多样等实际,推行矛盾纠纷调解“五微”工作法,以“微”治乱,绘出和谐新“枫”景。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晶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村庄获得“中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
建起“微平台”。依托“岳联心”党代表工作室,打造村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制定“四动四定”工作法,充分激发民意“收集室”、矛盾“化解器”作用。坚持“下呼上应、一呼百应”,设党群、政法、社会组织等服务岗,区、镇、村、民定期通过“圆桌会”“长廊议”,说民意诉求、化邻里矛盾、解难题难事,搭建起解疑答惑、说事拉理、联席联动的新平台。
细化“微网格”。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目标,细分网格,微处服务,积“小安”变“大安”。5个网格各建立1个“网格群”、1本“居民信息台账”,充分发挥网格员渠道广、人员熟、情况明优势,将矛盾纠纷排查与日常入户走访、便民服务、政策宣传相结合,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发现矛盾及时排查化解,当好管控“千里眼”“顺风耳”。今年超前化解矛盾纠纷240余件,提供帮办、代办、上门服务等170余次。
善作“微调解”。吸纳热爱基层、熟悉民情的5名乡贤能人和3名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充实到调解员队伍,与两委干部、法律顾问组成调解“智囊团”。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调解的,积极上门调解;针对上班族调解难凑齐等问题,早晚错时调解;针对个别回汉群众不愿意当面调解等问题,分户谈心交流,打消思想顾虑,促进民族团结,调处率、成功率均达100%。
强化“微宣传”。以党建为引领,融入法治元素,优化打造民族团结、平安建设为主题的红石榴法治文化广场,通过设立法治长廊、宣传展板、漫画释法等形式,普及民法典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助推矛盾纠纷多元解法治化。今年集中开展“党代表”宣传2次,组织民族团结、反对邪教、爱路护路等宣传活动5次,受益群众1300余人次。
释放“微效应”。坚持自治、德治并举是矛盾纠纷调解的强力保障。养殖小区提升、基础设施提升等为民实事开展,常因土地承包、邻里矛盾、民族习惯等出现“不同”声音,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群众说了算、定了就得干”,画出发展“同心圆”。针对打架滋事、家庭暴力等,设立“红黑榜”,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评,群众的矛盾群众解。全村已连续五年矛盾纠纷“零上交”“零激化”,连续十年未发生重大治安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案例:
2023年4月,岳庄村与山东泰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开发功能性粮食开发项目,按照规模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理念,探索发展粮食加工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条,为村集体增加收益。
因需流转500亩土地,规模大、时间紧,涉及218户本村种植户。经多轮入户、走访、宣传,190户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但仍有28户村民因补偿标准过低为由拒绝签订协议。为保障项目推进,村委召集党员、村民代表会议统一意见,效果不理想。
2023年5月,28户村民向省庄镇矛调中心反映诉求,要求提高土地流转费用。按照“下呼上应、一呼百应”的机制要求,镇矛调中心在岳庄村矛调中心组织召开会议。镇农办、农财、司法所与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矛调员65名参加。因涉及回族群众15户,汉族群众13户,受上班时间、交流习惯、个别存在矛盾等限制,矛调会议结束后,村级特聘2名矛调员多次入户、电话、座谈交流,通过耐心细致的普法宣传和细致调解,28户村民同意土地流转费用不作调整,并同意将土地交由村委和山东泰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种植、管理、经营。
2023年6月,218户500亩土地全部实现流转;7月,完成耕种,并由20名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种植、管理,计划到10月收获良种,增加集体收入8万元。9月,省庄镇矛调中心对岳庄村矛调中心和反映群众及时跟踪、督促、回访,村民对本次土地流转以及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的效益表示认可,回应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