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3709024942907568/2022-0436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 组配分类 | 应急预案 |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浏览次数: | 信息来源: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 更新时间:2022-09-23 |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为认真落实《山东省学校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实施方案》,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制定学校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预案。
一、工作原则
科室联动,全员参与,信息公开,加强应急,统筹兼顾,积极预防。
二、启动预警
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统一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指标,AQI日均值按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应急预案分为黄色预警(Ⅳ级响应)、黄色预警(Ⅲ级响应)、橙色预警(Ⅱ级响应)、红色预警(Ⅰ级响应)四级,由学校办公室负责发布并启动相应预案或解除相应预警。
三、预警采取措施
1.蓝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当发布蓝色预警时,启动Ⅳ级响应。
少工委、家教办:发布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及家长上下学佩戴口罩,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觉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敏感师生避免户外活动;组织主题班队会,教育学生学会必要的防护技能。各班级尽量减少开窗通风时间。总务处:对校园裸露地面洒水抑制扬尘,清洁校园。
2. 黄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当发布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响应。
教务处:发布通知,停止体育课、课间操、跑步等户外运动,所耽误体育课可采取调课方式,以保证课程计划落实。少工委:加强督查,保证课间、中午午休等时段校园无学生,下午放学做好校园静校工作。各班级加强对空气污染应急、健康防护等方面科普知识的宣传。总务处:及时深入班级了解学生身体状况,指导各班做好晨午检工作。对出现异常状况的学生采取适当隔离措施,通知家长并及时上报上级相关部门。
3.橙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3天(72小时)及以上,且预测AQI日均值>300,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当发布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响应。
教务处:发布通知,采取弹性教学,停止室外课程及活动。少工委:加强督查,保证课间、中午等时段校园无学生。总务处:了解师生身体状况,做好晨午检工作。对出现异常状况的师生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并及时上报上级相关部门。
4. 红色预警:预测AQI日均值>200将持续4天(96小时)及以上,且预测AQI日均值>300将持续2天(48小时)及以上;或预测AQI日均值达到500。当发布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响应。
教务处:根据上级通知做好临时停课的部署安排。召开教师会,部署临时停课期间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适当布置作业,待天气好转后另行安排时间补课等相关工作。少工委、家教办:发布通知,停止所有大型户外活动。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强调临时停课期间的师生安全及注意事项。
四、预案启动程序
当需要启动预案时,由学校办公室负责启动,并利用广播、壁报栏、电子屏等及时发布信息,加大宣传力度。教务处做好大课间、体育课等室外课的协调工作,确需停课时做好部署安排。少工委负责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并安排班主任跟班指导。总务处做好扬尘等污染源的洒扫、校园清洁等工作,并规范学生、家长出入校管理。家教办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信息公开,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校级领导按职责分工,督促所管理科室做好各项应急工作的落实。
五、预警解除
当预警解除时,由办公室负责发布,并利用公开栏、电子屏进行宣传,学校回归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六、其它注意事项
1.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冬季户外戴口罩的习惯,不在雾霾等污染天气下运动,避免到人多空气流通不畅的地方,外出归来要及时清洗脸部及裸露皮肤,也可使用清水冲洗鼻腔。当出现咳嗽痰多、咽喉疼痛、呼吸道不畅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2.家教办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当因重度天气污染而暂时停课时,要加强与家长、学生的沟通,密切关注学生在家的情况,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让学生掌握必备的预防知识。首先,《安全健康》任课教师把对学生预防重污染天气的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加深学生对污染天气危害的认识及常见预防方法。其次,少工委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黑板报、宣传海报、校园广播、《致家长的一封信》、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组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等形式加强预防污染天气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必要的预防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天气、加强自我身体保护的意识。
七、责任追究
1.应急预案启动时,全体教职工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不准擅离职守。对因工作不力,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实行评优树先一票否决制。
2.要听从学校的统一调度,指挥,如出现不听从指挥,导致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