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政办字〔2022〕1号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泰安市泰山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2-02-26 信息来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泰山经济开发区、泰安农高区,区政府各有关部门:

《泰安市泰山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2-2030年)》已经2022年1月1日区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26日


泰安市泰山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2-2030年)


为加强全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山东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鲁政办字〔2020〕170号)、《泰安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泰政办字〔2021〕14号)通知要求,结合泰山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市决策部署,以建立健全集中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目标,按照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理顺体制、明确职责、优化布局、提升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和管理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政府、商业、社会、使用单位相衔接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有保证,有效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分级分类管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全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到2030年,建成分级分类储备、规模适度、品种齐全、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提高防范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职责分工明晰、管理职能完备、协作机制健全、灵敏高效、上下联动协同的应急物资管理体制。优化部门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职能,完善应急物资采购、收储、轮换、调拨、紧急配送、使用、回收、报废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应急物资需求评估、快速调运、协议储备等机制。

——应急物资储备能力有效加强。构建以政府(实物)储备为基础、企业(商业)储备和产能储备为辅助、社会化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格局,科学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重点加强生活保障类、医疗卫生类、抢险救援类物资储备,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完善、信息共享、调拨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基本满足应对较大突发事件需要。

——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持续增强。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配备,加快构建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互为支撑的装备保障机制,持续增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业队

专栏1 应急物资储备能力目标

品类

总体规模

2025年

2030年

政府储备

企业储备

产能储备

政府储备

企业储备

产能储备

生活保障类

到2025年,达到保障1万集中转移安置人口7天基本生活的规模;

到2030年,达到保障1万集中转移安置人口15天基本生活的规模。

4天

2天

保障能力:

1天

日产能:

2000(人/天)

7天

5天

保障能力:

3天

日产能:

5000(人/天)

医疗卫生类

到202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Ⅰ类)应急物资储备达到保障2000人15天医疗救治的规模;突发医学紧急救援类(Ⅱ类)应急储备物资达到保障2500人5-7天紧急医学救援的规模。

到2030年,以上物资分别达到保障2500人1个月医疗救治和3000人7-10天紧急医学救援的规模。

Ⅰ类

2000人

15天

Ⅰ类

2000人

10天

Ⅰ类

保障能力:

2000人

15天

日产能:

0.05万(人/天)

Ⅰ类

2500人

20天

Ⅰ类

2500人

10天

Ⅰ类

保障能力:

2500人

20天

日产能:

0.1万(人/天)

Ⅱ类

2500人

7天

Ⅱ类

2500人

5天

Ⅱ类

保障能力:

2500人

3天

日产能:

0.05万(人/天)

Ⅱ类

3000人

7天

Ⅱ类

3000人

7天

Ⅱ类

保障能力:

3000人

7天

日产能:

0.1万(人/天)

抢险救援类

抢险救援类应急物资储备达到较大突发事件防范应对需要的规模。

按队伍建设标准配备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危化品事故救援、地震灾害事故等装备。

形成应急保障物资2小时运输圈,基本建成保证重点、辐射周边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多灾种救援装备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配备不低于10%。

特殊稀缺类物资储备

特殊稀缺物资储备达到较大突发事件防范应对需要的规模。

特种防护、救生、侦检、输转、堵漏等急需特殊稀缺物资储备达到较大突发事件防范应对需要规模。

全灾种急需特殊稀缺物资储备基本达到较大突发事件防范应对需要规模。

备注:人/天,是指每人每天所需物资的数量。

伍装备配置,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有效提升应急救援战力。

——应急物资要素市场化配置持续优化。健全完善应急物资生产调配、紧急调拨、采购等制度,提高应急状态下各要素的高效协同配置能力。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应急管理、产业发展、资源调配、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

三、重点任务

(一)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保障体制,按照《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明确区政府部门应急物资保障职责分工的通知》(泰山编〔2020〕14号)要求,落实区政府各部门(单位)的应急物资保障职责分工,实现应急物资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各街道(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工作机制。

1.实行分级分类储备机制。建立以区级储备为依托、街道(镇)储备为基础的全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各级落实分级储备责任,结合地域历年突发事件发生频次及影响范围、群众生活习惯、民族习俗、灾害特点等,兼顾跨区域、跨部门增援需要,分别确定应急物资储备重点。区、街道(镇)根据应对处置较大突发事件所需,储备符合区域突发事件特点的应急物资。各行业部门按职责承担应急物资储备任务,科学确定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规模和方式。


专栏2 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职能部门

公共卫生事件类

区卫生健康部门

防汛抗旱类

各街道(镇)、功能区、应急、水利、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单位)

森林火灾类

自然资源、应急、消防救援、泰前、省庄等部门(单位)

地震灾害类

应急、发改、消防救援等部门(单位)

危险化学品事故类

工信、生态环境、发改、应急等部门

消防救援类

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

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类

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

环境事件类

生态环境部门

生物灾害类

农业农村(畜牧兽医)、自然资源等部门(单位)

核与辐射事故类

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

交通事故(水上事故)类

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

电力事故类

发改、泰山供电中心等部门(单位)

建筑安全事故类

住建部门

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类

工信、网信办等部门(单位)

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类

公安部门

其他部门

按照职责承担应急物资储备任务,并建立本部门(单位)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2.建立健全分级响应协同保障机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发生后,各级应先行动用本级应急物资储备。在本级储备难以保障时,可向上一级提出应急物资调用申请,调用申请应明确需要调用的应急物资种类、规格和数量及调运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区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全区应急物资的调配调用,建立协同保障机制。根据区委、区政府要求,由区应急管理部门向有关街道镇(功能区)和区有关部门(单位)发出调拨指令,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严格执行调拨指令,负责组织实施应急物资调运等工作,并及时报告应急物资调运情况。

3.建立应急物资保障联动制度。建立政府(实物)、企业(商业)、产能、专业队伍等储备和其他储备互联互通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动机制。根据应对处置需求,依次动用实物、队伍、企业产能等储备,以紧急采购、临时征用、社会捐赠等作为补充,形成稳定可靠的应急物资供应链。规范应急状态下紧急生产、紧急采购等程序。

4.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机制。根据突发事件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推演、模拟演练、复盘实操等方式,对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进行环节检验、能力评估,结合部门需求和专家论证意见,定期对储备体系查漏补缺,持续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机制,确保应急物资储备适应形势任务需要。

(二)健全应急物资管理制度

1.建立应急物资采购调拨制度。参照省、市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分级分类评估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规划,科学确定区政府储备、社会化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及数量。编制应急物资年度采购计划,规范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调拨机制,完善调拨程序,规范调拨流程,确保高效调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部门互动、资源共享的应急物资调拨保障制度。

2.建立应急物资存储轮换制度。按照“总量稳定、用旧储新、动态轮换”的原则,建立分级负责、紧密衔接、科学高效的应急物资存储轮换管理制度。结合洪涝、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类以及救援队伍装备配备的不同特点,通过供应周转、调拨使用、市场销售、返厂轮换、代储轮换等模式,适时倒库更新,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发挥物资存储效能。

3.建立应急物资运输配送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协调各方关系,简化应急供应链流程,优化应急物资运输流程,提高应急物资的运输效率。借助社会力量,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应急物资分发和配送能力,实现物资调运2小时区内全覆盖。

4.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制度。对不宜由政府储备的易耗类、保质期短的物资和大型装备,统筹利用企业、个人仓储设施,采取签订协议储备合同、协议供货合同、委托代储等多种方式,实施社会化储备。鼓励、引导、指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必要应急物资。

5.建立应急物资产能储备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发展。立足我区应急物资保障需求,积极培育应急产业示范企业,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25年,重点应急物资50%以上区内能生产,60%以上区内有经销,70%以上短时可筹集。2030年,重点应急物资60%以上区内能生产,70%以上区内有经销,80%以上短时可筹集。

(三)加强生活保障类应急物资储备

1.强化政府(实物)储备。发挥政府储备民生保障的主导作用,重点储备2大类4中类10小类生活保障应急物资,确保突发事件发生12小时内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基本生活救助。按国家相关标准,区政府(实物)储备能够保障0.5-0.7万紧急集中转移安置人口的物资。自2022年起,逐年加大政府(实物)储备规模,到2030年底,区政府(实物)储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实现动态平衡。

专栏3 生活保障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类

应急保障类别(大类)

任务类型

(中类)

作业方式或物资功能(小类)

重点应急物资名称

1.现场管理

与保障

1.2现场安全

1.2.1现场照明

手电筒、探照灯、应急灯、移动式升降照明灯组、帐篷灯、蜡烛、荧光棒等

1.5能源动力保障

1.5.1应急动力

燃油发电机组

2.生命救援与生活救助

2.4人员庇护

2.4.1临时住宿

帐篷(单帐篷、棉帐篷、功能性帐篷);移动房屋(组装、集装箱式、轨道式、轮式);折叠床;蚊帐;棉被;应急保温毯;睡袋;火炉;桌椅等

2.4.2保暖衣物

棉大衣;防寒服;棉鞋;棉袜;毛毯等

2.4.3卫生保障

简易厕所(移动、固定);垃圾箱(车、船);洒水车;垃圾袋;医用污物塑料袋;消毒液;洗洁用品;个人卫生用品等

2.5饮食保障

2.5.1食品加工

主副食半成品加工车;移动厨房;野外灶具;炊具;餐具等

2.5.2饮用水净化

应急净水车;过滤净化机(器);海水淡化机;水消毒剂;水箱;水袋等

2.5.3粮油食品供应

面粉;大米;小包装成品粮;方便食品(罐头、压缩食品、真空包装食品);小包装成品油等

2.5.4其他食品供应

肉禽、蛋品、蔬菜和食用盐及调味品等

2.5.5生活用水供应

应急运水车;瓶装水;桶装水等

2.强化企业(商业)和产能储备。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快速供应且难以长期储存的物资,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激励支持作用,实行企业(商业)储备。企业(商业)储备能够保障0.5万紧急集中转移安置人口的物资,产能储备达到保障1万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物资,主要储备矿泉水、肉食品、食盐、食糖以及成品粮、食用油等生存或生活必需品。各职能部门应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作为承储企业,每年年初组织对企业(商业)和产能储备合同进行修订完善。

3.优化提升仓储设施建设布局。加强政府(实物)储备能力建设,以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依托,根据区政府统筹安排,兼顾处置突发事件需要,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库仓储能力,优化仓储要素,适时建设仓储面积不低于2000㎡的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区有关物资储备职能部门,要按照储备物资的品种、规模等要素,合理确定储备地点或仓储企业。街道(镇)可依托辖区物流中心或产能企业仓库统筹建设符合本辖区实际的应急物资仓库,仓储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不断增强仓储能力。

(四)加强医疗卫生类应急物资储备

1.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均医用物资消耗上限,按照不少于1个月的用量,重点储备人员安全防护、紧急医疗救护等应急物资。区政府储备能够保障1500-3000人1个月的卫生防疫类和7-10天的医疗救治类应急物资。商业储备能够保障2500人1个月卫生防疫类和3000人7-10天医疗救治类应急物资。


专栏4 医疗卫生类应急物资储备品类

应急保障类别

(大类)

任务类型

(中类)

作业方式或

物资功能(小类)

重点应急物资名称

1.现场管理与保障

1.1现场检查

1.1.6 疫病监测

电子测温仪;现场采样仪(器、箱);生物样品运输箱;动物疫病监测仪器;生物快速侦检仪;红外监测仪、病毒检测检验仪器(设备、试剂)等

2.生命救援与生活救助

2.2人员安全防护

2.2.1卫生防疫

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鞋帽;乳胶手套或橡胶手套等

2.3紧急医疗救护

2.3.1伤员固定

与转运

颈托;躯肢体固定托架(气囊);关节夹板;担架;隔离担架;急救车等

2.3.2院前急救

急救箱或背囊;除颤起搏器;输液泵;心肺复苏机;简易呼吸器;多人吸氧器;便携呼吸机;氧气机(瓶、袋);高效轻便制氧设备;手术床;麻醉机;监护仪;洗眼器;重伤员皮肤洗消装置;脱脂纱布、敷料;输液袋等

2.3.3药品疫苗

抗生素、解热镇痛、麻醉、解毒、抗过敏、抗寄生虫等各类常用药;血浆;人用疫苗;抗毒血清等

2.强化产能储备。立足我区产业实际,建立或储备必要的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生产线,并动态优化调整。鼓励企业为保障生产医疗卫生物资,实施稳产、扩产、转产等技术改造,产能储备达到保障2500人1个月卫生防疫类和3000人7-10天医疗救治类应急物资的需要,保障医疗卫生物资储备产能稳中有升。

3.提升专业仓储能力。依托区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以及区级医疗机构、国资企业等单位的储备库,规划建设区级卫生应急物资仓储设施。各街道(镇)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更新制度,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储备的物资充足、及时更新、不浪费。

(五)加强抢险救援类物资储备

抢险救援类物资以政府(实物)储备和专业队伍能力储备为主要储备方式。企业(商业)储备重点面向具有使用率不高、市场供应充足、不具备政府储存条件等特点的抢险救援物资。产能储备重点面向具有急需程度低、生产周期短、能迅速投产或转产,需求量大且易损易耗或保质期短等特点的抢险救援物资。

1.防汛抗旱。建设仓储面积不低于2000㎡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中心和应急装备代储仓库。新建7个仓储面积不低于200㎡的街道、镇防汛物资储备库,形成“7+1”区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格局。重点储备工程抢险与专业处置类物资,包括观察测量、水下营救、防洪排涝作业、水工工程作业、水上救捞等17小类应急物资。

2.森林防灭火类。依托区森林消防应急救援大队、区专业森林消防大队等2支专业救援队伍物资储备库,储备不低于100人的森林防灭火专业队员防灭火装备需求。加强泰前、省庄等2个街道(镇)森林防灭火中队物资仓库建设。重点储备现场管理与保障、工程抢险与专业处置2大类物资,包括火灾处置、观察测量、环境监测、无线通讯、应急动力等8小类应急物资。

3.危化品事故救援。依托市级现有5支队伍,将来在区级重点监控点企业储备必要抢险救援、个人防护等物资。重点储备工程抢险与专业处置、现场管理与保障等2大类,包括火灾处置、堵漏作业装备与材料、环境监测、通用防护、火灾处置等9小类应急物资。

4.地震救援。充分利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合理确定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规模,依托区级消防救援等专业队伍进行储备。重点储备工程抢险与专业处置、现场管理与保障、生命救援与生活救助等3大类,包括地震监测、应急动力、生命搜索、破拆起重、火灾处置等9小类应急物资。

5.其他。其他抢险救援物资储备由相关职能部门(单位)根据保障任务和实际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储备。

专栏5 其他抢险救援物资储备

1.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由各职能部门根据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储备。应急物资包括检测车辆、快检装备等。

2.环境事件。依托泰安市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增强物资储备能力。应急物资包括安全防护用品、环境应急监测设备、污染物收集处置装备物资等。

3.生物灾害。应急物资包括生物灾害监测、药剂喷洒设备、防控药剂等。

4.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物资包括环境监测、污染物处置、防化学与放射、卫生保障等类别。

5.公共交通枢纽瘫痪。由公安机关、交通运输部门根据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储备。公安机关负责储备抢险救灾需用的警用物资,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储备其他抢险救援物资。应急物资包括路上运输、应急动力、生活饮食、住宿保障、保暖衣物等类别。

6.大面积停电。由各职能部门根据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储备。应急物资包括电网抢修作业、现场照明、无线通信、应急动力等类别。

7.城市高层建筑倒塌。由各职能部门根据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储备。应急物资包括生命搜救、现场警戒、破拆起重、动力照明等类别。

8.大规模网络瘫痪。由各职能部门根据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储备。应急物资包括通信设施抢修、通用防护、现场警戒、无线通信、通信抢修恢复、应急动力、水工工程作业、网络通信、现场照明、防洪排涝作业、临时住宿、陆地运输等类别。

9.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由各职能部门根据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储备,应急物资包括群众饮食、住宿帐篷、现场照明、保暖衣物等。公安机关负责警用物资储备。

(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

1.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装备。依托市森林火灾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泰安),加强区消防救援大队、区森林消防应急救援大队等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举高消防车、无人机等重要物资,提高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水平。

2.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依托区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化学品检测仪、生命探测仪、爆炸物检测仪等重要物资。

3.防汛抗旱专业队伍装备。区级规划建设1-2支防汛抗旱专业队伍。配备移动排水抢险车、大流量移动泵站、找水物探设备等重要物资。

4.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装备。区级建设1支不少于50人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配备森林消防水车、运兵车、通信指挥车、无人机、大功能自动调压中继功能泵等重要物资。

5.航空救援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区直升机应急救援起降点的维护,满足处置突发事件时直升机起降要求。

(七)加强特殊稀缺类物资储备

特殊稀缺类物资对于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作用巨大且价值较高、市场稀缺,以政府储备和专业队伍储备为主,企业储备和产能储备为补充;对于短期内急需的工程机械装备,尽可能通过社会化储备方式储备;实战化物资装备重点依托市级专业救援队伍和区级综合性救援队伍配备。

(八)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水平

1.强化信息平台管理。依托全省统一的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统一实现机构、人员、设施、物资、装备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涵盖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运输、调拨、配送、使用、回收全过程,提高日常管理和灾时指挥调度信息化水平。

2.强化信息资源管理。依托全省统一的应急物资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全区政府(实物)储备、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专业队伍能力储备和社会化储备等信息。

3.强化物资动态管理。加强应急物资数据共享,实现各部门应急物资、储备库、队伍、装备等信息的动态更新、统一汇聚和展示,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实施全周期动态监测预警,实现应急物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按照时序安排和规划要求,扎实推进工作开展,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统筹推进本规划的落实。

(二)健全制度规范。编制《泰山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对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的职责分工、采购储备、仓储管理、调拨运输、分发使用、回收报废、经费保障等进行规范,建立制度标准,明确工作规程,完善响应程序,健全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补偿等制度,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强化政策扶持。各级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应急物资储备资金的预算管理,年度储备计划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财政收支状况相适应,与本级预算相衔接,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生产企业、经营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应急物资共用共享机制,实现应急物资供需有效衔接。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监委,

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人武部。

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26日印发  


深度导航<<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