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一种精神一座城
浏览次数: | 发布日期:2021-11-03 | 信息来源: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沂蒙人民当年舍生忘死、拥军支前的真实写照。
八百里沂蒙,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双拥模范城是临沂市的名片、金字招牌。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临沂市最鲜亮的底色。
战舰与城市
将“沂蒙精神”融入血脉
“在村里,我们举办了一个‘辉煌中国’展览,把《红海行动》的主角‘临沂舰’做成一个专题,循环播放。这是临沂人的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王传喜为自己的家乡舰感到骄傲。
临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刘军曾多次到临沂舰参加共建活动。“官兵在舰上空间狭窄搬运东西不太方便,我们就想着给他们做一个小吊车,于是到处打听,才找到一家企业,生产了这个舰载式可拆卸的小吊车。作为他们坚强的后盾,只要部队有需求,我们就尽量满足!”刘军说。
山东联邦重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伟说,当接到为临沂舰安装物资转运小吊车的任务后,他激动不已,立刻设计图纸、联系国内最先进的厂家,不分昼夜地现场跟踪,产品成型,试机一次成功。
在征得同意后,郭伟庄严地将把临沂舰的LOGO和公司的LOGO印制在小吊车上,也将“国之重器”与1200万沂蒙人的心紧紧融化在一起。
沂蒙老区人民拥军有求必应,临沂舰官兵也在默默回报“第二故乡”——
临沂舰每次出访靠泊上岸,舰上官兵都会向向国外友人、华人华侨发放临沂城市宣传手册、知名企业介绍卡,扩大临沂这座商贸之城的国际知名度。
“我最近一次测验考了班级第5名,下回我会继续加油的。”接到受资助儿童的电话后,临沂舰航海部门副教导员方建辉心里乐开了花。抚今追昔,这已是舰员资助临沂市莒南县贫困儿童的第6个年头了。舰党委专门设立了“临沂舰爱心助学金”,据不完全统计,该舰先后有500余人次参与爱心助学捐款,目前,已捐款帮扶50余名寒门学子继续求学,累计助学金7万余元。
鱼水情深
“拥军战靴”连起军地情
2016年7月16日,北部战区陆军原第26集团军“沂蒙旅”官兵,在即将开赴演练场前夕收到了来自沂蒙老区慰问团、沂南县群众做的4600双轻软、护脚、防臭的“拥军战靴”,价值10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演习的胜利。
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纳制“千层底”布鞋、用小推车支援前线;进入新时代,临沂人民用当年纳“千层底”的精神,继续为部队练兵备战出一份力。
前几年,原济南军区动员所属部队大力开展支援老区建设活动,“沂蒙旅”闻令而动,用3年时间在沂南县建设了一处3000多亩的“爱民植树造林基地”。在马牧池乡荒山上植树近百万株,让3000亩荒山披上绿装。
每年植树造林期间,民间拥军热情持续高涨,新老“红嫂”和驻地群众自发将亲手绣制的鞋垫、烙成的煎饼鸡蛋送到植树点的官兵手中……
新时代沂蒙红嫂、最美“兵妈妈”朱呈镕,先后走访300多支部队,行程40万公里;2017年,她个人筹资建成了“沂蒙红嫂文化博物馆”;并筹资成立山东省第一家拥军优属协会——临沂市拥军优属协会,发动全社会为军烈属排忧解难……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模范军属、“义务兵好母亲”74岁的戚洪桂大娘,把平日舍不得花的1000元钱,捐给慈善总会;75岁的李秀莲大娘,日夜不停,赶制了200多双鞋垫,送到战“疫”一线。
几十年风雨征程,军民鱼水深情,开创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双拥“临沂模式”:临沂市坚持部队所需、地方所能,把支持部队建设、走访慰问部队、抚恤补助资金等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每年春节、八一等重要节日,市委市政府都组织拥军慰问团前往部队慰问,累计赠送慰问金、相关物资共计4000万元。先后为766名现役军人子女、654名转业军官子女、18名烈士子女就地就近安排入学入托,以实际行动当好国防的强大后盾。
“全国征兵看山东,山东征兵看临沂。”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沂累计超过50万人参军入伍,每年入伍人数均居山东省第一,占全国的1/90、全省的1/9。
造福百姓
兵支书打造“红莱坞”
临沂地处山区,为了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多年来,军分区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帮扶村子换了一波儿又一波儿,却丝毫没有改变对帮扶工作的热情和重视。
沂水县坡峪村曾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几年前,沂水县人武部与该村结成帮扶对子,硬化路面5.5公里;筹措资金10万元,帮助修建了一座蓄水池,美化了村容村貌。积极发展蔬菜大棚和果木种植,当年村民的收入就有大幅增加。
平邑县西朱尹村农民李永根,妻子长年卧病在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平邑县人武部主动与他结成对子,每年提供救助金。李永根逢人就说:“解放军就是好,俺一辈子也忘不了。”
无数沂蒙老兵走出军营后,勇挑重担、争当楷模,以“脊梁”的姿态,把军人的风骨与干劲带到火热的建设中,造福一方百姓。
作为南村社区党委书记,退役军人李凤德带领群众把一个固守小农经济的穷村落,建设成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样板村。
退役后,李凤德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村民们请他回村带领乡亲致富。“亏了算我的,赚了算集体的。”他用自己的企业做抵押,向银行贷款4000万元,帮村里办饲料厂并相继建起编织、建筑公司等村办企业。从2009年开始为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人免费分配婚房,已分4批共123套住房。2008年,常山庄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并把这个重担交给李凤德。他带领乡亲们不负众望,10多年累计投资7.8亿元建成了独具沂蒙特色的红色基地。拍摄了《沂蒙》《红高粱》等300多部影视剧,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莱坞”。
2020年八一前夕,全省唯一一座长15米的“革命英雄纪念墙”庄严揭幕,生动再现了当年的“抗战堡垒村”一村掩护320多名八路军战士的英雄史实。
一种精神,一座城。沂蒙精神,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在1200万沂蒙人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奏响新时代“新沂蒙”的雄浑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