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名文化故事丨社首山路
浏览次数: | 发布日期: 2021- 11- 25 | 信息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
社首山路,位于市区南部、社首山东北麓而得名。路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起灵山大街铁路涵洞,西北对接青山东街,长750米。
社首山是泰山的附属神山,与蒿里山相连。清顾炎武《考古录》称:“社首山有社首坛,古帝降禅多于此,有宋王钦若坛颂碑。”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多于社首山设坛祭祀后土,而在泰山顶设坛祭祀昊天上帝。1931年春,泰安驻军马鸿逵部在蒿里山顶修烈士祠,掘出唐玄宗和宋真宗禅地玉册,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解放以后,在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指导下,作为“神山”的社首山于1951年因凿石被毁,从此神山永远消失,社首山路地名沿用至今。
泰安中共第一支部展室位于社首山路西邻,2018年5月由市委组织部、泰山区委组织部、财源街道党工委共同投资80余万元开工建设,同年11月27日建成并对社会开放。展室分室内外两部分,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室内收录珍贵历史图片300余幅,按照泰安党组织创建、发展和壮大的历史顺序,划为“在蒿里山点燃泰汶星火、在白色恐怖下曲折发展、在抗日烽火中淬炼成长、在解放战争中发展壮大”四个部分。
1926年3月,由马守愚、于赞之、王仲修、秦少祥等5位志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青年,挤在狭小的蒿里山山洞里秘密开会,共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点燃了泰安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从此,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泰汶大地,一代代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发,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投身革命洪流,前赴后继,顽强斗争,谱写了一曲响彻在泰安、山东乃至全国的红色乐章。
深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