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区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80号提案《关于加快泰山区茶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浏览次数: | 发布日期:2021-11-15 |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局 |
李修波委员:
您的“关于加快泰山区茶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泰山是中国最北端的茶叶种植生产区,种茶历史悠久,泰山茶一直是泰山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创建,泰山区不断扩大泰山茶种植面积,推进茶叶标准化种植,2020年泰山茶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产值3.95亿元,打造了中国最高纬度的万亩标准化茶园。泰山茶被列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37.52亿元,全面叫响了“国山圣水·茶礼天下”的泰山茶品牌。
推进泰山茶发展的经验做法
(一)推进泰山茶标准化种植。按照“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原则,在省庄镇北部山区大力发展泰山茶标准化种植,积极引进无性系良种,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指导茶农开展绿色防控,并严格按照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采摘标准的“四统一”要求加强茶园管理,提升了茶叶的标准化水平。同时,实行技术人员定点包村制度,组织山东农业大学、市农科院、市林科院专家到现场指导茶农开展绿色防治,保证了茶叶质量,提升了泰山茶品质。
(二)提升泰山茶的生产能力。实施龙头企业转化升级工程,鼓励企业扩规提档,通过对上争取、贴息贷款、项目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引进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扩建加工场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目前,全区现有津口女儿茶厂、沁园春女儿茶厂、君思饮女儿茶厂等茶叶加工厂1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1家,茶叶协会2家,茶叶批发市场(文化广场)2个。小津口村投资7100万元建设的泰山茶生产加工综合功能区项目,目前已投入运营,日生产鲜叶可超过2000斤,大大提升了泰山茶生产加工能力。小津口女儿茶厂研制出的泰山红茶,既解决了夏季绿茶质量较差、价格低的问题,又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提高了经济效益;那一叶茶厂研制开发出的条形茶,进一步丰富了泰山区茶叶加工工艺和产品种类。
(三)扩大泰山茶品牌知名度。大力实施“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营销管理策略,积极开展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积极争创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成功打造了以泰山绿茶为核心的4大产品体系、30多个茶叶品种,注册“津口”、“那一叶”、“儒桐”等茶叶商标17个,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个数达到10个,市级以上知名品牌达到6个,泰山绿茶、泰山红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连续举办多届泰山茶炒茶比赛、泰山茶博览会等活动,逐步叫响了“国山圣水、茶礼天下”“泰山茶、平安茶”品牌。在2017年泰安市首届泰山茶优秀品牌评选暨第五届泰山茶炒茶技能大赛上,小津口、那一叶、沁园春茶叶品牌荣获全市十大优秀品牌;2019年南昌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泰山茶列入国家首批农业品牌目录,泰山茶品牌评估价值达到37.52亿元,品牌影响力指数达到76.41,泰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进一步提升。
(四)完善科技支撑。山东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丽霞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专业团队,与泰山区津口女儿茶厂、泰山区景满女儿茶厂等多家茶企构建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泰山茶产业发展,并在泰山区省庄镇小津口、刘家庄等村建有泰山茶种植研究基地。张教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详细记录了有关茶的品种选育、茶树栽培、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信息,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经验,为泰山区茶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系统和最精准的农事资料,可以有效地帮助茶企、茶农解决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发展泰山区茶产业最便捷、最实用的现成教材。
(五)推动茶旅融合。推进“泰山旅游+绿茶+文化”深度融合,借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功建设江北第一个茶旅特色小镇,打造了沁园春泰山茶生态庄园,“登泰山、品泰山茶、购泰山茶”成为国内外游客首选;在泰山景区、宝泰隆度假区等重点景区展示农业科技和特色农产品。
二、泰山茶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引导,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设立专门的泰山区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全区茶产业的发展战略,做好科学规划,研究制定全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事项、重大决策、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重要问题,面向全区茶企、茶农管理服务。
2. 科学制定规划。一是高起点规划设计。根据国家、省茶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规划要求,在巩固提升现有茶园的基础上,依托其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向周边地区辐射,对茶叶种植区进行全面、整体、科学地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二是注重基地建设。坚持连片规划、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原则,分步实施、择优分批升级改造一批老旧茶园,优化茶树品种结构,增大种植面积,提升产品质量与品质。同时按照建设有机茶园和生态茶园的标准规划设计,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退耕还林、农业特色种植等项目,统筹规划水网、路网、管网、绿化、园林等设施,积极新建一批集茶叶种植、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播与展示与一体的生态茶园,促进茶园建设的经济收益和可持续发展。
3. 注重中介作用。一是发挥茶叶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代替政府完成对茶农的有效管理和专业指导,为政府制定和及时调整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同时强化茶叶协会的自我管理,发挥协会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互为借鉴,相互监督、互为制约的机制,以此实现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建立茶产业创新联盟和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参照市有关做法,通过政府引导,主动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茶企,以经济利益为链接,建立三方长期合作关系,组建泰山区茶产业创新联盟和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发挥联盟与中心的作用,建立一支专门从事良种培育、苗木栽培、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的专业团。
(二)实施科技兴茶,优化产品品种与品质。
1. 建立科技队伍。一是快速建立起泰山区茶叶科技服务队伍。在全区范围内择优精选一批农业种植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区茶产业人才队伍,通过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为广大茶企和茶农服务,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二是进一步拓宽人才选拔机制,向社会公开招考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全区茶产业科技服务队伍和乡镇茶叶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三是进一步拓宽渠道,建立专家信息库,充分利用泰山区的资源优势,邀请高校、专业研究所等有关茶学或者从事茶叶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为专业技术人才和茶农开展经常性地培训或者现场的技术指导,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借助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院等高校资源,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业专家理手,为全区更多的茶企和单位输送专业人才;五是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要尽最大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创造条件,完善各种有利于人才引进、人才创造的奖励与激励机制,使全区茶叶人才队伍不断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
2. 科学选育良种。一是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茶树良种。泰山区受纬度的影响,夏季光照强烈,茶树易发生病虫害,冬季寒冷多风,低温冻害、霜冻现象时有发生,茶树冻害情况普遍。因此,在增强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应选择抗逆性强、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旺的优质品种才是最佳方案。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从茶叶生产的战略高度讲,应尽快建立茶树良种繁育基地,通过现代化科技支撑,采用人工繁育技术,快速培育优良品种,逐步提高良种种植率,增强茶叶的自然品质。
3.生产绿色产品。坚持走科技发展、科学生产的道路,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一是科学种植茶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外部优势,努力改善茶树生长环境,科技教育茶农,规范茶农种植行为,采用生物病媒防治技术,正确施用有机肥料,有效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二是生产清洁茶叶。严格作业的环节与卫生,规范各制作流程,统一分类包装产品,建立产品安全档案,无害化处理残料,生产绿色、优质、高端的茶叶产品。三是加强安全检测。尽快建立健全泰山区茶叶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与专业人士、茶叶检测的权威机构合作,严格按照泰山绿茶的省级标准生产加工,有效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确保产品的信誉度。
4.丰富产品种类。一是结合茶叶特点,发展红茶作为绿茶的有益补充。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目前泰山区茶叶多数以绿茶为主,红茶次之,还有少量的白茶、黑茶和黄茶。泰山区受北方气温的影响,泰山区明前茶上市时间晚于南方茶,不能有效抢占市场先机,所产的优质绿茶也主要以春、秋季绿茶为主,由于采摘期明显短于南方,所以优质绿茶的产量也并不高。而夏季光线过强,鲜叶易形成紫色芽叶,绿茶呈汤色暗、滋味苦,因此茶叶品质差、价格低,不仅不受消费者喜爱,而且严重影响了茶农的收益。山东农业大学张丽霞教授经长期实践发现,红茶由于长时间萎凋,发酵工序、加工工艺独特,能够有效地降低茶叶的苦涩味,提高甜醇度。张丽霞等教授与泰山津口女儿茶厂联合对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进行初步研究,以金萱、福鼎大白品种加工的红茶具有滋味甜醇、汤色红亮、具甜香、蜜香、质量上乘等特点,是适制红茶的优良品种。因此,选择合适的品种发展红茶可以有效利用更多的夏季鲜叶,是绿茶的有益补充,以此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求。二是结合地域特点,发展多样化品种。泰山区地域广阔,境内多有中草药种植。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和茶叶的保健功能相得益彰,近年来不断被人关注。如果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出具有不同疗效的药用茶,势必会受到更多消费者的亲睐。根据不同结构的消费群体需求,如针对女性消费者,可以生产具有美容驻颜功能的玫瑰花茶、灵芝茶;针对老年消费者,可以生产具有滋补保健功能的桑叶茶、蒲公英茶、首乌茶、杜仲茶、柿叶茶等。根据不同季节变化,如在夏季,可以选择具有消暑降火功能的金银花茶、薄荷茶;在冬季,可以选择黄氏茶、枸杞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产品,满足了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增加了茶叶消费量,同时也使其身价倍增。
(三)坚持规模经营,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1. 实现规模化经营。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改变过去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格局,提高机械化使用水平,淘汰一批落后的茶叶加工生产设备,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购置清洁化的流水生产线,努力改善作业环境,实施标准化生产,帮助企业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二是探索多种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继续推行实施“茶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鼓励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实现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的横向联合,完善产业化利益分配体系。三是延长产业链条。聘请专业科研团队,围绕茶叶原材料的精深加工生产,努力研发新产品,延伸茶叶产业链,全面提高茶叶的利用率,带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四是发展多种营销方式。鼓励有实力的经营业主,开设专卖店或者连锁店,积极进驻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加大特色品牌的推广力度,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加行业和产品评选,选择一批产品品质高、市场前景好、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参加全国、地区性的茶产品评比大赛或者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与活力。
2.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倾斜。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与促进作用,进一步在政策上和服务上提供支持,如,在现有的对龙头企业进行茶商标注册、食品生产许可认证、有机认证等环节进行补贴的基础上,制定更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增加补助标准,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办理实效,从源头上降低茶企的运行成本,提高龙头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二是促进地方龙头企业扩规升级。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自身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茶企,帮助其通过技术革新、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使其快速成长为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地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茶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三是重视外来茶企的引进。在做好扶持本地茶叶龙头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本地区和外地的实力财团投资泰山,通过土地租赁、流转、股份制合作等形式,连片建设标准化茶园基地,投资建设高标准、精细化的茶叶生产加工车间,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3.培育地方知名品牌。作为泰山茶的核心生产区域,泰山区的茶品牌应跳出区域因素的影响,摆脱狭隘的地方竞争思想,与岱岳区、新泰市等周边县市区联合,共同打造好“泰山绿茶”区域品牌,实现泰山茶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一是借助大泰山。依托大泰山的人文、宗教和旅游资源,提升泰山茶的品牌价值,努力打造属于泰山自己的茶品牌,使其成为和日照绿茶、武夷大红袍、安化黑茶齐鸣的茶品牌,让泰山女儿茶成为家喻户晓的区域茶叶品牌。二是提升大品牌。引导茶企做好 QS 认证、绿色食品等认证,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四)促进融合发展,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
1. 大力弘扬茶文化。一是做好有关茶文化的挖掘工作。坚持以茶为介,以泰山为媒,积极与知名文化学者合作,深入挖掘一批与泰山文化、石敢当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有关的茶趣、茶道、茶俗,精心搜集整理一批有价值的、意义内涵丰富的泰山文人雅士的饮茶逸事和古老的传说,不断丰富完善泰山茶文化内涵。二是将茶文化、茶文化旅游放入全区宣传工作整体中。将茶文化的宣传工作,纳入泰山区整体工作的宣传基调中,放到与泰山等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休闲、养老养生旅游项目等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一起做好对外的宣传与推介,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活动。通过举办茶艺表演、炒茶大赛、茶叶座谈会等茶事活动,广泛地宣传茶知识、茶文化。做好与各种摄影大赛、泰山登山节节日庆典、文化表演等活动的结合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茶品牌、普及茶文化知识、弘扬茶精神,努力营造全社会知茶、懂茶、爱茶、品茶的社会共识。四是推陈出新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和曲艺。邀请资深专家、教授,积极编写与茶叶有关的科普读物,丰富群众的茶叶知识。联合更多茶生活的爱好者,创作各种喜闻乐见的茶歌舞、茶诗会、茶曲苑,提高茶知识的推广率与受众度。
2.打造历史文化名品。一是努力开发历史文化名品。将茶文化和泰山的“封禅文化”、“平安文化”等历史文化紧密结合,以茶叶为载体,突出打造以“平安、健康、绿色、品质”等为主题的系列茶产品,增强功能定位,提高消费者对泰山区茶的吸引力和依存度。二是精心设计茶产品包装。不能简单地将茶产品定位在商品上,要突出它文化内涵和功能效用,邀请专业人士,对茶产品的包装进行设计,体现“以茶雅心、以茶敬客、以茶行道”的精神,提升茶产品的内在价值,最终让消费者身心愉悦地购买茶产品。三是积极建设茶历史文化名街。坚持以茶文化和茶的历史为定位,立足于泰山区实际,在现有的成熟商业区和旅游景点,建设融文化性、景观性、体验性、娱乐性、消费性于一体的“泰山茶历史文化名街”,通过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统一管理,提高消费者的视觉舒适度和对产品的认可度。
3. 发展茶文化旅游。以沁园春生态茶园为例,人们在弥漫着茶香的村庄感受大自然清新、提升审美、放松心情的同时,又寓教于乐,通过亲自采摘有机茶叶、体验制作有机茶工序、品茗茶叶清香等环节让游客体验了农事、学习了农艺,普及了茶及茶文化知识,还可以增加茶园的知名度,为茶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是制作生态茶园旅游攻略。整合泰山区内的茶叶旅游资源,根据区域分布连串成珠,通过印发茶旅游攻略手册,或者建立新型网络宣传平台的形式,让游客快速、高效查询到茶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访问。二是建设开放式的茶博物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多种经营模式,鼓励民间资金注入,建立以茶历史、茶文化、茶生态为主题,建设集茶展览、茶科普、茶传播、茶典藏等于一体的茶博物馆,面向市民和外地游客开放,开发成为市民的“精神乐园”。三是建设泰山茶小镇项目。结合泰山区丰富的旅游优势,在发挥各个茶园独具的生态特色,在省庄镇北部山区精心设计一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园度假、休闲旅游的旅游项目,使其融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打造以泰山茶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小镇,引导人们度假、社交等活动方式的不断转变,使其成为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而带动茶产业消费,实现文化业、旅游业与茶产业共同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