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23709024942907568/2019-1466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 组配分类 | 教育教学 |
(课程设置方案)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浏览次数: | 发布日期: 2020- 10- 22 | 信息来源: 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 |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全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订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意义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及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决策权,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课程责任,这种变化客观上要求学校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系列要求,把握好课程计划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科学评价课程及其实施成效。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着力推动课程建设。
(二)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学校要将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与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有机融合,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校课程计划是学校实现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课程计划编制、反思与持续改善的过程,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过程。
(三)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课程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课程计划构画了课程的全貌,对它的研究、实践与反思,是进一步提升教师把握教学实践的能力和课程实施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可能。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
(一)学校的愿景、使命与目标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用责任和爱心奠基幸福人生。具体内涵: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服务人和发展人.
办学目标:创建实验性强、示范性好的小学优质教育品牌。
培养目标:培养有责任、有爱心的学生,培养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学生,培养身心健康、善于合作的学生,培养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学生。
(二)学生的课程需求
1.现有课程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了解,结果发现:学生对现有校本课程的平均满意度是80.5%,学校特色课程《闪光的羽毛》《快乐剪纸》《英语剧苑》《诵读与写字》、电脑编程、3D打印等受欢迎度最高,对《编织》《插花》《小实验家》等动手能力强的课程也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课程期待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希望开设的校本课程多以兴趣爱好为主,并按照年级的增加逐渐呈现出难度变大,与学科联系更紧的趋势。
(三)课程资源分析
我校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都很丰富,有较多的社会实践基地,街道、社会办学力量等社区资源较为丰富,还有广大热心参与学校管理的家长志愿者。各班家委会均表示愿意为学校提供包括专业知识、义务劳动、免费授课、相关资料等在内的多项支持手段。
我校教师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执行力,业务素质高,部分教师兴趣广泛,有一技之长。这些成为课程开发的有力资源。
三.主要目标
(一)准确理解课程方案,提升课程规划的能力。
透彻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有效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培养目标,加强课程整体规划,正确处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积极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二)统筹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创造性落实课程计划的能力。
学校要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广泛利用学校、家长、社区以及课外教育基地和教科研机构等相关资源,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校本课程,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要加强教学管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抓好“五个统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作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提出对学段、学科、环节、队伍等领域的统筹,重点提出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教育阵地的统筹,目的在于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努力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有效进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更新与评估的能力。
学校要制定综合性的课程评价方案,科学、及时、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状况、校本课程建设等。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学校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外活动安排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学校课程方案
科目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
国
家
课
程 | 语文 | 8 | 8 | 7 | 7 | 6 |
数学 | 4 | 4 | 4 | 4 | 5 | |
品德 | 3 | 3 | 3 | 3 | 2 | |
音乐 | 2 | 2 | 2 | 2 | 2 | |
体育 | 4 | 4 | 2 | 2 | 2 | |
美术 | 2 | 2 | 2 | 2 | 2 | |
科学 | 1 | 1 | 2 | 2 | 2 | |
英语 | 2 | 2 | 3 | |||
地
方
课
程 | 传统文化 | 1 | 1 | 1 | 1 | 1 |
安全/健康/环境 | 1 | 1 | 1 | |||
信息技术 | 1 | 1 | 1 | |||
综合实践 | 1 | 1 | 1 | |||
校 本 课 程 | 校本课程 | 诵读与写字(1) 趣味活动(1) | 诵读与写字(1) 趣味活动(1) | 自选校本课程(1) | 自选校本课程(1) | 诵读与写字(1) |
羽毛球 | 1 | 1 | 1 | |||
礼仪教育 | 1 | 1 | ||||
广播操、眼保健操 | 每天60分钟 | |||||
周课时 | 28 | 28 | 30 | 30 | 30 |
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相关规定,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组成。
五、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
(一)基础型课程实施与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研究学情,开展有效教学。
1.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做好每门学科的课程规划,组织教师编写学期课程纲要,从课程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2.开展目标导向的有效教学。
教师应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准确理解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
3.开展促进学习的课程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是达成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学校开展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变“单一评价”为“整体评价”,变“只评价结果”为“关注改进行为”,变“教师评价”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
4.研究作业设计与试卷编制。
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实质上,就是要用试题检测课程标准的达成度。组织教师编写《质量监测说明》和《命题蓝图》,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学目标。在编制作业与试卷中的题目时,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学生生活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5.开展指向育人目标的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它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组织教师围绕“健康”、“朴实”、“尚理”三个关键词撰写课例研究。
(二)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校本课程是达成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倡导每位教师在开好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兴趣与优势,开发至少一门校本课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1.进一步改编原有的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
改编着眼于:围绕育人目标展开,将原有零散的课时安排按课程设计的要求重新编排,增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
2.集中力量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校将集中力量,精心编写遴选出的优秀校本课程教材,进行推广。
3.编写规范的校本课程纲要。
全校学习《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一书,在各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在校本课程精心设计的基础上,编写规范的校本课程纲要。
(三)学校重大活动
学校常规的校园文化节的内容有运动会、科技节、读书节、阳光体育节、金秋艺术节等五项。第一学期安排阳光体育节、金秋艺术节,第二学期安排运动会、读书节、科技节、校本课程展示会。
(四)节日文化
继续开展“情意浓浓话佳节”活动,着手开展“二十四节气一首歌”活动,让学生对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重点工作
(一)组织开展专题培训。
学校将依托“名师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课程建设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围绕校本课程的建设,引领教师落实教学基本规范,把握教学基本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投入校本课程研发。
(二)课程计划的研制与实施。
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断优化“幸福”课程,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任何教师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增加课时总量、不得随意提前上学时间和延后放学时间,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三)推进特色课程建设与特色活动建设。
学校要以提高课程教学效能为主线,以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抓好课程队伍建设,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教学常规管理,从研究学生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通过特色课程建设和特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科组的教研合力。
学校继续推进《闪光的羽毛》《快乐剪纸》《灵芝娃娃走泰山》《拓青乐园》《这样走过每一天》《诵读与写字》等校本课程的普及实施,在三、四年级继续设立“自助选课日”,开设选修课程。逐步在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程。
加强社团建设,为部分优秀选修课程组建社团,利于学生提高发展。建立2—3个教师工作坊,开发、实施精品选修课程。
(四)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委员会建设,建立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机制,开发、建设、利用和共享动态、开放、易用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注重学习情景的创建,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定期举行学生选修课程展示活动,发现、优化优秀课程,予以保留、普及。
(五)研究与完善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
要树立全面、正确的教育质量观,积极引入“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业质量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学习兴趣、身心健康状况、社会责任感以及师生关系和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要研究和掌握科学的评价手段,从日常教学中探索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改革,使教育评价回归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设计、建设和实施,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六)建立健全提升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体系。
学校将寻求市区教研部门支持,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小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和专家指导团作用,指导建立健全以科研为引领、以教研为主力、以督导为保障的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体系。
2019年9月
附:
学校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团
赵 丽、连传明、杨兴志、刘相芹、赵银玲
张 伟、郭钦民、宋文红
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艾宪宝
成 员:张义国、李兆春、刘国庆、李晶、王淑华、任涛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 长:艾宪宝
成 员:李兆春、王淑华、尚圣太、赵勇、李慧静、于蕊、孙雨亭、刘丽、李国强、赵爱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