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阳:坚守传统技艺的年画艺人
浏览次数: | 发布日期:2018-06-29 | 信息来源:泰山区广播电视台 |
记者:于金成 张晓雨
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徐家庄木版年画,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门出自于王氏家族的民间传统艺术,一直坚持以“泰山文化”为创作风格。如今,第六代传人王连阳通过不断探索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制作的年画个性鲜明,形象传神,扩大了对外交流,王连阳因此获得了“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的荣誉称号。
工作室里,王连阳正忙着赶制“泰山石敢当”年画,调色、盘版、拓印,道道工序心细手稳,一丝不苟。每印出一张,他都要仔细查看部位是否准确吻合、线条是否清晰、颜色轻重是否均匀,直到每一个细节完好无误。
为将泰山石敢当年画制作的更加完美出彩,王连阳经常到附近的石人庙、石将军庙,反复观察、研究石敢当像的每一个刻画细节,从中寻找创作灵感,完善制作工艺。早在3个月前,王连阳对传统模板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修整,反复调试,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心得感悟,在人物的五官上下足了功夫,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
画样、刻版、拓印---1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一幅年画,这一系列精细的操作流程王连阳从不到十岁就开始学习,每一个步骤要求非常严格,学起来都很难。王连阳从最基础的木工、绘画做起,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制作经验,探索刀法技巧,熟练掌握了王氏家族各种年画的雕刻技法,利用刻板技术传播泰山民俗文化。出自于王连阳之手的泰山碧霞元君、泰山石敢当、关公等几十种年画,其构图、造型和色彩都极具鲜明的个性,畅销大江南北。
手握一把把刻刀,刀刀都是精髓。王连阳正在雕刻文财神、武财神模版。刻版是年画制作工艺中要求最高、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工序,最考验匠人的手艺。从画样到绘制线稿再到雕刻成功,大约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王连阳以刀代笔,用平口刀、圆口刀、三角刀,一刀一刀耐心雕刻,人物眼睛、鼻翼线条的刻画只在毫米之间,走刀要求细腻流畅,深度适当,在线面虚实之间体现人物的风貌和韵味,或古拙朴实或写意传神,因此被誉为“木板上的刺绣”。
至今,王连阳还保存着一块历代王氏年画艺人制作灶马的模版,这块原汁原味的精品画版成为研究泰山木板年画最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40多年的传承创新,王连阳改变了传统年画线条单纯、色彩单调的旧式模板,内容上也开始丰富起来,一张张蕴含着祈求美好的徐家庄木板年画,不仅反映出泰安地区的风土民情,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俗、美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06年,徐家庄木板年画被列入泰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