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902004346578F/2024-0069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区统计局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2015年泰安市泰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浏览次数: | 信息来源:区统计局 | 更新时间:2016-08-08 |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区上下牢牢把握“顺势而为上水平”的总基调,以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乘势而上,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稳中有进。初步核算,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为465.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56.11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299.39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比重为2.3:33.5:64.2。
服务业发展态势平稳。全区始终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和经济工作的第一重点,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64.2%,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7%,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服务业朝着更有利于生产的方向发展,经济结构更为优化。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区登记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9853户,同比增长 37.95 %;从业人员84166人,增长 36.7%;注册资金14.62亿元,增长 58.9%。全区私营企业发展到 12119户,增长26.8%,从业人员 81324人,增长19.1 %;注册资金224.54亿元,增长34.8%。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全面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4.9%。其中,种植业实现增加值4.58亿元,增长3.6%;林业0.17亿元,增长8.4%;牧业5.61亿元,增长4.9%;渔业0.05亿元,增长2.7%;农林牧渔服务业1.09亿元,增长11.8%。
农牧产品产量平稳发展。据全面统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万亩,粮食总产为4.02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6.52万亩,总产为16.10万吨。全区肉类总产量9416吨,禽蛋产量8654吨。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5.48万头、1.92万只、126.92万只,生猪和家禽出栏量分别为7.19万头和207万只。全区奶牛存栏达4.71万头,牛奶产量11.57万吨。
林业、渔业稳步发展。全区完成造林面积84公顷,其中,经济林面积33公顷,防护林面积51公顷。全区森林面积9914公顷,增长0.85%,活立木蓄积量56.1万立方米,增长5.7%,木材产量0.12万立方米。水产养殖面积103公顷,增长1%,水产品产量980吨,增长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按照《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要求,将全区126个村规划为32个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八有”和“三室四站五统一”要求,已建成29个,建设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市最前列。
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按照“城乡统筹、标本兼治、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原则,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彻底清除村庄、街巷“四大堆”和“脏乱差”现象,农村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机制,实现全区环卫一体化管理全覆盖、无缝隙。
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7万千瓦,增长3.5 %,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1%,机具配套比1:3.1 ,均居全市前列。机耕作业面积10400 公顷,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2780 公顷、13060 公顷。全区已建成水库17座,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1千公顷,水利有效灌溉面积6.4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4.67千公顷。2015年度,生态治理河道3.5公里,新建拦砂坝1座。在山区大力建设“五小水利”设施44处,新增供水能力62.07万m3/年,新增蓄水能力11.21万m3/年。
三、工业和交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3.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4%。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国有工业增长1.2%;股份制工业下滑1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增长24%。轻重工业分别增长6.8%和1.6%。
工业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3.96亿元,下降1.41%,利润50.15亿元,增长2.98%,利税74.89亿元,增长4.53%;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47%;产销衔接良好,完成出口交货值27.47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7.24%。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0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78家。
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有8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7.34%;实现工业总产值316.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06%。全区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发展势头良好,在其他行业发展缓慢的形势下,重要基础地位进一步突出。
公路运输缓慢恢复。全年客运量1716.8万人,增长4.9%,旅客周转量138159万人公里,下降7.8%。货运量1160.53万吨,增长3%,货物周转量为105729万吨公里,增长8.5%。公路通车里程(含国、省道)686.8公里,其中农村道路(含县、乡、村道)573.8公里。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9.68亿元,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2.8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5.61亿元。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5.5%,比第二产业投资占比高31.3个百分点。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形势较为低迷,技改投资增速放缓。全区技改投资累计完成87.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成为第二产业投资的主要支撑力量。
房地产开发运行不佳,新项目较少,企业主要处理库存。受整体经济形式影响,全年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49.76亿元,同比下降16.7%;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3.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商品房屋销售额仅有22.66亿元,同比下降15.7%。
建筑业生产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9%。全区具有资质建筑业企业68家,完成总产值82.06亿元,其中竣工产值43.75亿元,同比增长12.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72万平方米,较上年略有减少。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75亿元,增长10.5%;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42亿元,增长6.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3.8%。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0.89亿元,同比下降24.9%。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13.91亿元,同比增长17.6%,两者占全部零售额的85.5%。住宿业实现营业额7.60亿元,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7.02亿元,分别增长14.5%和17.7%。
物价水平低位运行。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12月份八大类价格同比呈“六涨二降”态势。其中衣着类上涨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6%,居住类上涨0.1%;食品类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5.9%,烟酒类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0%。2015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1%,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6%,降幅均比上年有所扩大,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态势。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企稳回升。全区进出口总额72666万美元,同比下降14.5 %。其中,出口 57950 万美元,增长11.6 %;进口 14715 万美元,同比下降55.5%。贸易顺差为 43235 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中,合同利用外资691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6478万美元。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继续扩大,全区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550万美元,营业额10806万美元,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306人次,实现境外投资备案合同额810万美元,同比下降80%,实际投资2672万美元。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各项税收28.48亿元,增长9.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90.7%。其中,国税完成5.59亿元,增长7%,地税完成24.57亿元,增长9.85%。全区财政总支出23.42亿元,增长23.72%,其中,民生支出17.86亿元,同比增长29.4%,占总支出的76.3%。
金融保险业稳健运行。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225.48亿元,比年初增长6.6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60.03亿元,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为153.22亿元,比年初增长13.4%。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015年,全区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项,立项34项,争取无偿资金1415万元,其中省级立项11 项,争取资金1140 万元;市级立项23 项,争取资金275万元。科技成果评价3 项。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742 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79件,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全市第一位。
教育事业有序推进。10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0417人,专任教师708人;6所高中在校生19511人,专任教师1237人;19所普通初中在校生37708人,专任教师2198人;60 所小学在校学生42377人,专任教师1858人;幼儿园172 所,在园儿童24338人,专任教师1846人;特殊教育学校2处,在校生149人,专任教师5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升学率95.7%。全区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20处, 市级规范化学校达到 32处。
九、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安全生产
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提升。全区拥有卫生机构 445 所(不含计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下同)。其中,医院 30 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 所,妇幼保健机构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所,卫生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8所,门诊部、所33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551张,卫生技术人员1133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4061人,注册护士5187人。
文化档案事业稳步推进。全区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所7个。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处,社区文化中心71处,农家书屋126家。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380余项,参与区民群众58万人次。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总量113990卷(件),本年利用档案1150 卷、1318 件、1500人次。
体育事业再创新高。全区体育工作健康发展。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群体活动73项,发展城区健身俱乐部11家,向市体校及各训练中心输送运动员63 人,完成体育彩票销售额3903万元,创体彩公益金156.12万元。
广播电视事业蓬勃繁荣。全年 1 套广播电台自办节目,全年播出6387.5 小时,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数字电视用户15万余户。广播电视通村率100 %,入户率100 %以上。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2015年,全区未发生亡人的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持续稳定。
十、居民生活、就业、社会保障和人口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2015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268元,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850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00元,增长9.1%。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8339元,增长10.2%。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889元,增长10.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90元,增长7.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拥有房屋面积32.55平方米。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拥有房屋面积达到45.54平方米。
就业局势总体稳定。2015年,全区实现新增就业12951人,完成年计划的160%,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20人,完成年计划的155%,特困人员再就业733人,完成年计划的159%;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新增就业人数7288人,完成年计划的187.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95人,完成年计划的132%;新增小额贷款415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4%,扶持创业2160人,完成年计划的135%,实现创业带动就业6248人,完成年计划的14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低于3.5%的控制指标。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增加到8个,拥有床位1110张,年末收养人数251人。其中,敬老院4处,供养床位310张,集中供养99人,农村五保供养人员达到126人;老年公寓4处,床位800张,实际入住老年人数152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区收缴各项保险费14.1亿元,同比增长38.2%。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万人、4.88万人、9.36万人、8.36万人和9.7万人,收缴保险费分别为6.3122亿元、0.1839亿元、2.0496亿元、0.3861亿元和0.2521亿元,五大险种的社会保险费收缴率100%。调整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全区发放各项社会保险金10.5亿元,同比增长10.5%,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效参保达11万人,当年收缴保费0.8763亿元,发放0.5852亿元。城乡居民医疗参保人数41万人,收缴保费2.09亿元。
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全区最低保障救助5974户、 11664人,发放低保金4387.8万元;其中城镇3433户、6915人,发放低保金3196.3万元;农村2541户、4749人,发放低保金1191.5万元。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辖区内人口全年出生4996人,死亡1629人,出生率7.76‰,死亡率2.53‰,自然增长率5.23‰;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08.9。据统计,年末辖区内常住人口78.02万人。
注: 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
2、本公报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在地统计后市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