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902004346447K/2021-0684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有效性

泰山区“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2010- 12- 29 信息来源: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一、“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1、经济总量持续膨胀。截止10月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6家,完成工业产值300.1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68.23亿元、利税29.73亿元、利润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5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62家。预计201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5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7亿元、利税35亿元、利润23亿元,分别比2005年底的83.53亿元、84.1亿元、7.58亿元和4.5亿元增长329%、289%、365%和425%,年均增幅分别为33.7%、31.2%、36%和39.3%;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6家,比2005年底增加58家;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0家,增加54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67家,增加51家。

2、社会贡献不断加大。截至10月底,全区工业实缴税金过千万元企业达到18家,过百万元企业达到123家,预计到2010年底,全区工业实缴税金过千万元企业达到21家,过百万元企业达到128家,分别比2005年底增加18家和89家。今年1-10月份,全区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0.45亿元,预计2010年底,全区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2亿元,比2005年底2.19亿元增长468%,年均增幅41.6%。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区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2家。拥有康平纳集团“康平纳”、岱银集团“雷诺”和泰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岱峰”3个中国驰名商标,8种“国家免检产品”,32个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著名商标。汽车散热器、履带式吊管机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厚丰汽车散热器公司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认定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十一五”期间技改投入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技改投入从2005年底的16.3亿元增长到2010年预计完成技改投入52亿元,年均增长26%。

4、节能降耗完成目标。2005年万元GDP能耗为0.84吨标准煤/万元,预计2010年可降至0.64吨标准煤/万元,单耗下降23%以上;万元GDP能耗平均每年降低5%。今年前三季度全区万元GDP能耗降幅为3.4%,能够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任务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共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52项,总投资23.17亿元;节能产品研发制造项目42项,总投资19.69亿元,其中节能专利新产品研发项目8项,总投资1.95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区列入上级落后产能淘汰计划的任务全部完成,累计为企业争取各类节能奖励资金达2669万元。

5、中小企业发展实现突破。截止10月底,全区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210家,预计全年达到4275家,较2005年底增加2518家,增长143.31%;注册资金达到39.52亿元,预计全年达到40亿元,较2005年底增长217.69%;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368家,预计全年达到18466家,较2005年底增加6708家,增长57.1%;注册资金3.7亿元,预计全年达到3.8亿元,较2005年底增长52%。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216.7亿元,预计全年达到238.4亿元。

6、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把区直企业改制作为启动企业发展内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措施来抓,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全力推进以“两个置换”为主要内容的区直企业改革改制,紧紧围绕筹集改制成本、分流安置职工、实施资产重组、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这五个重点,坚持因企制宜,实行一厂一策,通过采取股份制改造、破产清算等形式,对区直12个未全面完成改制企业,其中破产4家、清算6家,股份制完善1家,其他1家。几年来,通过运作企业的土地、房产等存量资产,共筹集资金2亿余元,全部用于支付职工权益,共安置职工4000余人。目前,玻璃厂、零件厂、服装厂、铜网厂、野马毛公司、劲邦公司6家企业清算已结束,泰峰公司股份制完善已完成,铝制品厂、锅炉厂破产已结束,国泰总厂职工权益兑付基本结束,新华机器厂、华泰铝轮毂公司破产接近尾声。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业总量较小。截至2010年10底,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6家,占全市总量的1/8,是六个县市区中最少的。企业规模也普遍比较小,缺少顶天立地的大企业,缺乏有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还没有销售收入过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集团,尤其是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企业更少。

2、自主创新能力不高。高新科技型企业还比较少,大多是传统型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企业管理还很粗放,企业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低,快速反应能力差。

3、工业发展空间小。受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和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我区的工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市区的几个街道,目前基本上已没有工业发展空间,作为我区工业项目主要载体的泰山工业园区和省庄、邱家店项目聚集区,现有存量工业用地指标极少,导致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无法落地。

二、“十二五”规划情况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资源节约型道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一批大企业,培植一批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做精做强、做新做优泰山区工业经济。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区工业经济要实现主导产业突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速度快、效益好、后劲足、结构优、素质高的发展特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20户以上,完成工业产值751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工业税收27亿元,年均增长17%;实现销售收入687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利税77亿元,年均增长17%;实现利润51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技术改造投入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10%。

(三)工作重点

围绕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五大主导产业,通过创新、改造、提升,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做强五大主导产业。输变电设备。发挥鲁能变压器和泰开电气带动作用,加快培植鲁能电力铁塔、泰开中压开关,泰开电力设备等一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促进输变电产业由低压向中高压、由单件设备向成套装备发展,争创1-2个名牌产品,3年内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输变电设备基地。工程机械。以泰山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泽诚数控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向专业化、成套化、数字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省内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汽车配件。以厚风汽车散热器、东恒汽车散热器等骨干企业为依托,膨胀散热器、轮毂、不锈钢套等产品规模,延伸汽车配件产业链,支持燃料电池、驱动马达等汽车配件的研发和生产,加快企业配件行业向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配件方向发展。加强汽配生产企业与整车生产企业的合作,实现与整车生产企业同步设计、同步研发,促进汽配与整车企业捆绑发展。纺织服装。以岱银集团为依托,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以康平纳科技产业园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现代成套数控染整装备研发和生产,推动染整装备向高效、节能、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食品医药。以泰山啤酒、亚奥特乳业等企业为依托,发展酒品酿造和乳制品制造,策划好啤酒狂欢节和国际音乐节等活动,探索工业旅游的新路子;以宝来利来、诺和诺泰等企业为依托,加强科研开发,加大产学研联合,建设全国最大的动物微生态研发制造基地,加快传统医药产业向新医药产业发展。

培植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生物制药方面,以宝来利来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养殖,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生物技术;以诺何诺泰等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干扰素、抗生素等医药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方面,以通联诺尔等企业为依托,引进先进技术,建设光伏太阳能研发基地。在新材料方面,以盛源粉体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引进碳纤维、稀有金属等生产企业,形成新材料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二产三产化步伐。推进工业企业中三产的分离,以泰山啤酒公司、康平纳科技产业园和岱银集团天梭工业园为主积极探索发展工业旅游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发挥我区交通、信息、环境等区位优势,在泰城东部打造辐射周边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带动力的鲁中工业总部经济基地,形成生产在外地、研发创意在泰山区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实现由生产基地到工业总部经济的转变。

4、采取的措施

(1)抓产业培植,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按照“壮大主导、改造传统、发展高新、淘汰落后”的工作思路,坚持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突出培育主导产业,以鲁能高等级变压器制造基地为代表的输变电设备产业由低压向中高压、由单件设备向成套装备发展;以康平纳科技产业园为代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生产专用成套装备和大型加工中心。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汽车配件等传统产业,加快产业改造升级步伐。集中力量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以中天泰和工业园等企业为代表的矿山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矿压监测系统等信息产业,重点扶持以通联诺尔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诺和诺泰生物制药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注重发挥高科技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新兴产业发展的聚集度和带动力,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针对目前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小、土地资源有限的实际,加快“二产三产化”步伐,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推进工业旅游经济,构建各类服务平台,推进工业企业中三产的分离,降低企业研发、采购、仓储、运输等环节的成本,增强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力。

(2)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把项目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围绕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着力组织和实施一批能够提升技术能力和服务功能、具有发展前景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2011年重点实施好国泰科技、普瑞特能源等10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全力推进豪泰机械、白绒玻璃制品等32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搞好项目策划,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投资重点的研究,注重策划国家鼓励、支持的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类、集约用地、环保节能的项目,不断优化我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坚持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注重招商引资与工业结构调整、与企业嫁接改造相结合,注重招商选资。落实鼓励支持大项目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对转方式、调结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争取年内投资过千万元项目达到50个以上。强化调度督导,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及时了解、尽快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3)加快园区建设,促进工业集约化发展。 坚持“项目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培育产业基地,加快园区发展。一是打造园区工业招商平台,进行园区招商。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包装、推介项目,吸引大企业、大财团前来投资。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支柱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和有利于产业链形成的关键项目落户。通过产业招商和园区集聚,发展主导产业配套项目和深加工项目,拉伸产业链,使整个产业资源得到综合开发和利用。二是抓好园区规划,建好特色工业园区和园中园。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原则,加快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企业员工生活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集聚力。三是整合园区资源,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园区要发挥优势,有所侧重,选准各自的主导产业,培育以泰山工业园区为龙头,省庄、邱家店项目聚集区为依托的集约化生产、聚集化发展的工业园产业基地,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竞争、互动发展的园区经济发展态势。

(4)抓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十二五”期间培育1家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争取市级技术中心3家以上。重点按照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标准对泰山工程机进行培育,争取亚细亚、东升服装、盛唐家居申报省级中心。二是抓好新产品开发工作,重点抓好无模化铸型数控成形机、高效能大吨位吊管机、QUY25-50型伸缩臂式履带起重机等新产品的研发,争取每年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30项以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三是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促进产学研联合向大规模、深层次、高水平发展。特别是借助信息技术,深入开展网上产学研活动。加快专项课题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四是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水平以及工艺和生产技术的变革。

(5)抓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制定实施《泰山区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审查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审查的全面开展。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突出东城热电、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重点节能项目10项以上,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在政策、资金方面的争取力度,选择一批节能效果明显,示范作用好的重点节能项目和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争取帮助企业申请各类财政扶持资金1000万元以上。重点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一体化、地源热泵等节能产品和技术。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继续培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产品。充分利用国家扶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各种优惠政策,通过申报项目扶持资金、节能环保设备减免税等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加大督查力度,对各处镇、重点用能企业的指标完成情况和节能工作情况开展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以节能求发展。加强对各部门落实节能目标情况的调度分析,实行严格的节能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促进完成节能目标。

(6)抓监测分析,完善工业运行机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调度分析、预警预测和应急协调,突出做好五大行业、30家重点企业、10大重点建设项目分析工作,提高全区运行分析监测工作质量,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保障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生产。加大骨干企业培植力度,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鼓励岱银集团等30家重点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指导中小企业突出抓好以“练内功、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活动。以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引导企业抓好企业管理,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快由粗放式或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7)抓协调服务,创优发展新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相关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及对从事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推动各类优质资源和高端产业向园区集聚。突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把发展、服务好重点企业作为抓发展、保指标增长的主要手段,强化调度督促,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打造服务企业的“110”。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三高四新”产业发展。积极对上争取,帮助企业优质高效地办理各种手续,申报各类资金扶持。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于“转方式、调结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坚持一季度开展一次银行与企业面对面、一对一的合作超市,建立银企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高新产业的信贷投入,最大程度地激活社会资金,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全力创造有利于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度导航<<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